21天写作课的第二天,说没有压力是假的。在得知我参加了21天写作课之后,有同事是觉得惊讶的。坦白说,我也觉得很惊讶:以前我会时不时的写些东西来记录自己一段时间的心态。有时是用纸笔,有时候是用电脑。曾经写过博客,写过公众号,写过很长一段时间日记。在我看来,写点东西是件私人的事情。敝帚自珍,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算是顾影自怜的一种形式。
倘若真的参加了一个需要每天写一篇文章的训练营,还是有些紧张:我真的能做到么?
写作的初心
读书的时候,写作文是不太费劲的一件事情。少女情怀总是诗,总能凑足八百字。
大学的时候看村上春树和张爱玲,也是沉浸在文字和剧情里去感慨悲欢离合。
自己写的也是一些流水账,记录平凡生活的点滴。谈不上什么大的兴趣。只是偶尔在整理屋子的时候,翻开旧的日记本,看看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稚嫩语句,会有一种能和另一个自己隔空对话的错觉。
写作犹如一枚时间胶囊
以前看到新闻,说外国人会制作时间胶囊:时间胶囊最开始的定义很简单,将信息传递到未来,对于时代来说能回顾历史,对于个人来说能重温记忆,连乔布斯也不能免俗。

而比起具备仪式感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时空胶囊,重温自己写的文字则是一种简单的多的方式。
读书的时候写日记,写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写自己的伤春悲秋,写自己对时事的理解。 几年后翻阅,会因为自己浅薄无知而无地自容。可是当再过几年翻阅的时候,会觉得当时的心境是如此的纯粹热烈不加修饰。
大学的时候写博客,写书评和影评。看了一个好电影的时候,从不吝惜用华美的词汇去褒扬。看了一个烂片,也毫不客气会赤裸裸的描述简直是bullshit。
缅怀青春的时候,还能感受到那真实而热烈的心态。青春才没有白来一场。
30岁的时候看20岁的文章,连伤春悲秋也带着青春的甘甜。40岁的时候看30岁的文章,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记录是为了自省
工作后,写东西逐渐不再是情绪的出口。更像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 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聊到“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如何在独处的时候依然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自我克制是一个漫长的话题。
写作作为和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能够促使自己更加诚实和平和的面对自己。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不沉溺于当下的情绪,而是勇敢的剖析和反省自己,并敢于承担责任。
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和自己对话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自己自我觉察: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我的想法为什么是这样?我的观点是客观的么?
写作,是一种重塑自我的方式。
写作能抵御信息过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从未有过的容易。可是信息过载却让人苦不堪言。
我们在碎片化的阅读中对知识浅尝辄止或是囫囵吞枣。以为自己在学习,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无效的方式填平自己的焦虑。

在信息爆炸中,如果只是一味的去阅读和接受信息,而不是去思考、提炼、萃取。那么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如同硬盘上的碎片一样,只会降低我们CPU(大脑)的运行效率。最终,沉溺和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对应的,如果能够刻意的将碎片化的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这些知识归纳,总结,提炼然后输出。最终这些知识将能够收归己用。
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当看到自己当时写的总结和归纳的时候,也能将那些零散的信息串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1天构建一个习惯
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21天,做的是写作这件事情。也是通过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察生活,捕捉回忆,整理思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