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假如我们是完全理性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将会绝对基于逻辑和客观证据。但是一些难以觉察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会干扰我们清晰、精确、客观思考等能力。接下来作者就提到了几种认知偏差。
1.信念偏差,也就是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举个例子,“所有的狗都是动物,德国牧羊犬是动物,因此德国牧羊犬是狗”,其实这段话逻辑是错误的,但是因为他的结论,德国牧羊犬是狗这个结论是我们认可的,以至于我们认为逻辑正确,而实际上,按照这个逻辑可以得出“猫是狗”。
2.可得性启发,人们无意识的一句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比如看了很多最近的新闻之后,我们就会以为坠机发生的概率很高,但实际上坠机发生的概率比出门被雷击还要小。
3.从众效应,人在下意识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这就是为什么消费品总是做自己是销量第一的广告,我猜你一定听过香飘飘奶茶的广告。
4.消极偏见,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举个例子,假设美国大选中需要宣传,那么“我们都不喜欢希拉里”会比“我们都喜欢特朗普”更容易为特朗普赢得大家的投票。
5.圈内偏见。对于历史与自己不同的社团教派党派或国籍不同的人,人们更容易形成负面意见。哪怕只是因为投硬币而分成的两个队,组内队员也会很快敌视对方成员。
6.服从权威。前段时间爆出来的那位演技高超的女“名医”。她就是利用了人们服从权威的心理而导致许多老百姓购买了并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有害的药物。
7.过度自信效应,他是自我欺骗偏见的一种,当人们预估他对某事判断正确的概率时,预测值通常比实际值要高(至少在问题很难或面临的是不熟悉的领悟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偶像中很多参赛人员都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就是下一位美国偶像。
8.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我们很多人的水平都是处于一个平均值水平,但是我们的自我感觉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要更加足智多谋或有更好的驾驭能力。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对考试成绩的自我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