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硯】



【原文】
朱子①《清邃閣論詩》②謂:“古人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壹直說將去。這般壹日作百首也得。”③余謂北宋之詞有句,南宋以後便無句。如玉田、草窗之詞,所謂“壹日作百首也得”者也。
【註釋】
①朱子:即朱熹,字元晦,壹字仲晦,號晦庵,別號考亭、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人。南宋理學家,著有《朱子語類》、《四書章句》等。
②《清邃閣論詩》:朱熹論詩之語輯錄專卷,載《朱子語類》卷第壹百四十。
③“古人有句”數句:出自南宋理學家朱熹《清邃閣論詩》。王國維引文在“古人”後漏“詩中”二字,在“這般”後漏壹“詩”字。
【譯文】
朱熹《清邃閣論詩》說:“古人有好句,今人的詩連好句也沒有,只是壹直說下去,這樣的詩壹天作壹百首也能夠。”我認為北宋的詞有好句子,南宋以後便沒有好句子。像張炎、周密的詞,就是所謂“壹天作壹百首也能夠”壹類作品。
【評析】
此則從朱熹論詩之“有句”、“無句”而說及詞之“有句”、“無句”,仍是為境界說補證之意。所謂“句”,乃是指秀句,即最為凝練自然而獨拔於全篇者,是壹篇之神韻所在。
朱熹反對作詩“壹直說將去”,也就是反對平鋪直敘、既無波瀾也無出彩之句的寫法。朱熹所說的情況與宋詩中有不少詩人追求“平易”的風格有關。如果壹味以平易為貴,則作詩變成了壹種類似於整齊句式的散文了,詩歌所需要講究的秀句和波瀾也就容易被淡化了。如此,詩歌的味道便也薄弱了,這其實是對詩歌文體的壹種輕浮心態所致。
王國維將朱熹的這壹看法移論詞史,認為北宋詞有句,而南宋詞無句。也許北宋詞的有句,與朱熹所說的古人詩中有句相類似,因為多是佇興之作,故性情洋溢,情景妙合而成自然之佳制。但南宋詞的無句卻是因為過於苦思、講究結構而淹沒了性情的原質表達,以致形成全篇結構工穩卻無秀句的情況,其中張炎、周密更是如此。王國維從秀句之有無——實際上是境界之有無,為其擡高北宋詞貶低南宋詞提供新的依據。
註:以上均轉載自易文言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