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主要介绍点皴。所谓点皴就是在披麻、荷叶、折带等线皴的基础上加大量的苔点,形成以点为重点符号的画面效果。这种点以胡椒点为主,披麻、折带及荷叶皴相对于点苔要淡一些。披麻皴点暗部、凹陷及皱折处,荷叶皴点高处山脊处,折带皴主要点折带处。
在经历了青绿山水的工细之后又回到水墨感觉轻松多了,尤其是王蒙这件点皴为主的作品能带给人一种松灵的快意。原作山下的小树庄模糊不清,临习时不知如何处理。为了追求风雨之势我将树木全倒向一侧,夹杂其中的小房子便似有似无了。老师说我这幅习作水墨效果不错,就是点景未画好,树木软了,房子不醒目。接着他说树木一定要硬朗,风雨之中也不例外,有树丛必有枯枝,房子要突出线条,墙面要白。至今为至我对点景还是一头雾水,画什么该注意什么完全不懂。或许抽空专门临习一下会有所悟。点景虽小却通常都是画眼,一定要下功夫,造型及线条都不能弱啊。
注: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浙江湖州)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征都是著名画家。明朝初年因胡惟庸案受到牵连,死于狱中。王蒙画风以王维、董源、巨然为宗,但有新意,与黄公望、吴镇和倪瓒齐名,合称“元四家”。
其传世作品大多为卷轴画,只有《溪山风雨图》是册页。此册页共十开,最后一开上自题:“吴兴王蒙作溪山风雨图。”虽无年款,但从各图的风格上看,纵跨五代、宋,应该是王蒙比较早期的拟古作品。十开册页中,有学董源、巨然法的,山体圆浑,多作“矾头”,长线披麻,浓墨点密集;有学北宋李成的“攒针松”“蟹爪树”的;还有学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的。虽说此册页尚未体现出王蒙个人画风成熟时期的密实、苍茫的风格,然而笔墨上已初现元代绘画的旷达、率意。王蒙是宋末元初承前启后,开创“书画一体”、纸本“干笔皴擦”的元代文人画风的一代宗师。王蒙幼承家学,曾经临摹过大量的五代、宋的画,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基础。《溪山风雨图册》就是王蒙这一学习时期的记录。此习作临的是《溪山风雨图》册页中的其中一幅。
(习作三十二:临王蒙《溪山风雨图之三》2015-6-13)
作业讲评
袁老师范画:
王蒙《溪山风雨图之三》原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