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4日,已经坚持每日复盘55天。今天是周复盘的第3次,每日复盘不易,且行且珍惜。这周感觉很累,大概是因为工作上忙完了一个大活,并且,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一件事儿接着一件事儿,没有喘口气的时间。时值改革之际,这种情况只可能愈演愈烈,但于自身而言,必须想好如何应对。
周数据:
简书更新日复盘6篇;木有罗楫微信号更新1篇。
以下,是2019年第12周的5件成就事件:
1、流程的优化能显著减少工作的差错率。这主要是针对校稿子来说的。因为重要会议的筹备,有很多稿子要校对。一种方法是全文朗读,但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好。在领导的建议下,和同事一起校稿,效果显然更好。
工作量大、压力大、时间紧,很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如何减少差错并不只是一个自责的问题,而是可以通过流程优化不断完善问题。全文朗读+双人校稿,几乎可以把差错率降到最低,可以作为日后重要材料的最后把关程序。
2、从团队的角度来思考并提高工作效率。周五完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的筹备。以前在参加一些会务准备的时候,经常会面临到了会场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迷茫地等待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情况。基于这种曾经有过的不太愉快的体验,这次的会务准备列出了清单,明确了每个人的任务。同时,对如何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因此,现场的会务只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让大家能准时下班。我们也只花了半个小时对材料进行检查。独行快、众行远。众人合作,最考验组织能力、工作效率。
3、在交流和连接中思考生活的意义。好久没有和朋友面对面地聊几个小时了。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够主动。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体味和思考着生活的意义,深入的闲聊,确实能从不同的视角,让对方看到平行的宇宙是什么样的。
想到了得到大学成立的基础,就是多元思维模型。但一个人所能擅长的,毕竟有限。集众人之志,方能大成。也许,未必能立马见效,但这种在交流和连接中的思考,必定会在未来打开一扇惊喜的窗户。
虽然,因为最近事情较多,也顾不上申请得到大学。但尝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是一件越快践行越好的事情。
4、看了两部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廉政风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唯一的观影提示是带够纸巾,从中间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哭,到最后已经控制不住了。如果不是因为在电影电影院可能会放声大哭,连号称泪点低但理性的吴同学都哭了。因为太爱对方而说不出来这种感觉,其实也会有一些体会。因为太爱对方而不管不顾,其实也会有一些体会。也许我们眼中cream的殉情不是理性的方式,但对于K和cream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廉政风云,是在电脑上看的,剧情的反转非常的厉害。不得不说,演员演得很好,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细节都非常到位。等到了最后,原本的证人找了替身替自己死,结果没想到死在了自己的女儿手上,而且还是因为无心之失。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人算终究不如天算。
5、阅读费里《指数基金》。去浦东图书馆看书了,顺便打卡了M层的网红餐厅。当然之所以称之为网红,实在是因为人太多了。言归正传,这本书值得借鉴之处,在于提出了对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的建议,及对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关注。
但费里似乎认为应当由投资计划来适应人,而非提升人的认知来适应更加优秀的投资计划。他把人作为一个定量,似乎有忽视人的发展变化之嫌。其实,人的认知可以变化得很快,有时候,醍醐灌顶只需要一瞬间。
另外,关于费里提出的股债再平衡,小木也试图与指数基金定投中的定期不定额进行比较。在螺丝钉学院里提问了,老师和小伙伴们都给了回答,股债再平衡是基于时间的平衡,定期不定额是基于低估的平衡。股债再平衡规定了一个股债比例,似乎有些机械;定期不定额则能够起到优化策略的功效。
遗憾
本周的听书稿未完成。仔细分析原因,在于思想上没有把这件事作为一定要完成的事项来对待。与之相反的是,到今天已经坚持了55天的复盘,就是把复盘作为一定要完成的事情。这个认识,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把听书稿的写作作为下周必须要完成的事项,也算是给自己的交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