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鼓鼓乐连连
和和美美过日子
平平安安食团圆
今天
祝
家人和友朋们
赏花灯,猜灯谜
花灯闹新岁
灯谜趣智慧
牛郎织女笑容灿
心花怒放福瑞添…
开岁十五春灯节
汤圆白白福亘亘
千光明媚映锦绣
五彩缤纷聚团圆
今日
祝
家人和友朋们
放烟火,踩高跷
烟火腾璀璨
高跷走技巧
喜多乐多红运多
敦睦欢愉吉祥绵…
端月十五天官节
元宵甜甜喜绵绵
红红火火过日子
高高兴兴品团圆
今天
祝
家人和友朋们
舞狮子,耍龙灯
狮子跳吉祥
龙灯耀无极
后羿嫦娥笑颜展
欢呼雀跃福祉衍…
华岁十五上元节
汤圆粘粘财延延
火树银花祥云升
万紫千红暖团圆
今日
祝
家人和友朋们
放天灯,走百病
天灯升健康
百病不缠身
福多禄多好运多
消灾除害吉安延…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和春灯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团聚、健康平安的美好向往。
习俗一:吃元宵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以各种食材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习俗二: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并沿袭传于后世。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但日期缩短为五天。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赏花灯(闹花灯)的高潮。
习俗三: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人们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特定的民俗活动。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将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这一习俗则始于南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习俗四:放烟火
放烟火,又叫放烟花,中国民间古老的节日民俗活动。燃放烟花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驱邪避邪、迎新送福,也是吉祥欢乐的象征。
习俗五:踩高跷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是一种行走艺术,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命秩序的追求。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
习俗六: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始于三国,盛于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搔痒、抖毛、吐秀滚等技巧;北方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踩滚球等动作。
习俗七: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玩龙灯、舞龙灯、跳龙灯,是我国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龙在中国文化中已被视为祥瑞之物。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耍起龙灯,呈现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习俗八:放天灯
放天灯,俗称放孔明灯,起源于三国时代,由诸葛亮发明用于互通军情。这一传统在现代,特别是在台湾平溪地区,已经演变成一种单纯的民俗活动。人们在灯上写上心愿,点燃后放飞到空中,用于祈福和祈愿。
习俗九: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老貌等,是一种消灾祈康的信仰活动。元宵节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她们见墙而绕,见桥必过,目的是驱病除灾,健体延年。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打油词,不入平仄韵。
另外还有一些习俗,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主要禁忌有:不能借钱给人、不能洗头和剃头、米缸不能见底、夫妻之间不能闹矛盾、避免孩子哭闹、避免劳作工具损坏、当日避免看医生、避免丢失财物等,这里就不一一解说了。
农历一月的雅称:正月、端月、开岁、华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