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楼学短》学习录19

作者: flyinrain12123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16:11 被阅读3次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释义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感受

这篇貌似好懂,因为读起来比较朗朗上口,但是真翻译时,发现不好翻,其实还是没真懂。先看一下白话文吧: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这里面“社稷”其实与现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一个意思。关于“社稷”一次的来源,据传说,上古的时候洪水爆发,共工氏的儿子句龙,让人民住到高地和土丘上,每丘住二十几户人家,形成了最早的“社”。后来句龙被奉为土神,也叫做社神,也叫做后土。关于“稷”,有很多传说,但都是把主管农业的人奉为农神,这个农神叫五谷神,也叫后“稷”。所以,上古时期,“社稷”是分开的,社是社,稷是稷。

而“社稷”成为一体,是在夏朝家天下以后才有的。那时,同一个宗姓的家族聚居在一起,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也由小变大。再往后,同一个宗族的族人,一起祭天、祭地、祭祖、祭神,就形成了宗庙社稷。由此可见,家天下的基础是宗族社会,宗法与社稷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社稷”引申为江山天下,引申为国家。

而封建是什么呢?封建是把国土分封给诸侯,由他们分别建立各自的诸侯国。诸侯有诸侯的社稷坛,天子的社稷坛则代表全国;天子是代表诸侯共主的文化精神;而诸侯有诸侯的政权范围,天子有天子的政权范围。所以,“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就是诸侯国的国君对国家不利,那就把他换掉,天子是可以这么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天子有些类似现在的国家zhu席,而诸侯类似省长。

好多人认为这段文字表明了孟夫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从字面上理解确实如此。然而,放在整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夫子之所以这么说,纯粹是为了天子的统治,告诫天子重视“民”,也就是老百姓,因为他们不支持了,天子也做不成。这还是统治者的御下之道,还是把老百姓看作“丘民”(这是带有贬义的一种称呼)。也就是说,骨子里还是不重视老百姓,这与现在的民zhu观念并不相同。

相关文章

  • 《念楼学短》学习录19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 《念楼学短》学习录34

    原文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

  • 《念楼学短》学习录29

    原文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 《念楼学短》学习录33

    原文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且让之。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

  • 《念楼学短》学习录3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义 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古代指平民...

  • 《念楼学短》学习录2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义 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

  • 《念楼学短》学习录1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

  • 《念楼学短》学习录7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念楼学短》学习录9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

  • 《念楼学短》学习录10

    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念楼学短》学习录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ls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