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释义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感受
这篇貌似好懂,因为读起来比较朗朗上口,但是真翻译时,发现不好翻,其实还是没真懂。先看一下白话文吧: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这里面“社稷”其实与现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一个意思。关于“社稷”一次的来源,据传说,上古的时候洪水爆发,共工氏的儿子句龙,让人民住到高地和土丘上,每丘住二十几户人家,形成了最早的“社”。后来句龙被奉为土神,也叫做社神,也叫做后土。关于“稷”,有很多传说,但都是把主管农业的人奉为农神,这个农神叫五谷神,也叫后“稷”。所以,上古时期,“社稷”是分开的,社是社,稷是稷。
而“社稷”成为一体,是在夏朝家天下以后才有的。那时,同一个宗姓的家族聚居在一起,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也由小变大。再往后,同一个宗族的族人,一起祭天、祭地、祭祖、祭神,就形成了宗庙社稷。由此可见,家天下的基础是宗族社会,宗法与社稷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社稷”引申为江山天下,引申为国家。
而封建是什么呢?封建是把国土分封给诸侯,由他们分别建立各自的诸侯国。诸侯有诸侯的社稷坛,天子的社稷坛则代表全国;天子是代表诸侯共主的文化精神;而诸侯有诸侯的政权范围,天子有天子的政权范围。所以,“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就是诸侯国的国君对国家不利,那就把他换掉,天子是可以这么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天子有些类似现在的国家zhu席,而诸侯类似省长。
好多人认为这段文字表明了孟夫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从字面上理解确实如此。然而,放在整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夫子之所以这么说,纯粹是为了天子的统治,告诫天子重视“民”,也就是老百姓,因为他们不支持了,天子也做不成。这还是统治者的御下之道,还是把老百姓看作“丘民”(这是带有贬义的一种称呼)。也就是说,骨子里还是不重视老百姓,这与现在的民zhu观念并不相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