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深处即是恨,恨至尽头方见爱

作者: 文盲读书1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12:59 被阅读705次
爱与恨

我平生读过的书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有些书,不愿意去读第二遍。这并非我对研究学问的态度不恭,仅仅是出于怕重拾书本,破坏烙在心中永恒的美好。

这类书,即便是再没有文学功底的人读来,也像是伴随着山洪海啸,在无垠的大海中挣扎,窒息与希望共存,幻想与现实交融。

可我总觉得,当初自己年轻气盛,才疏学浅,并不能真正体会书中的真实涵义,于书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与文字感知层面。

经过二十多年的痛苦挣扎,我终于鼓足勇气,将四本《呼啸山庄》从书架上抽下。

是的,《呼啸山庄》这部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小说,被万千少女所顶礼膜拜。作为男性的我,却也心甘情愿拜倒在卡瑟琳的石榴裙下,为同样一个男性的她那残酷到接近人性泯灭所折服。

抱着研究与探索的目的,重读数遍,曾经让我的心、我的呼吸,随之起伏的故事情节,消失不见了。

这样的情况,我早前已然预想到,作好心理准备。

在细细研揣书中所蕴藏的涵义时,却让我有了当年不曾发现的意外之喜。

譬如:

轮回式的家族人物如《百年孤独》那样意味深长;

插叙的叙事模式,在今日稀松平常,可在当时却是独树一帜;

人与树、狂风与荒原,意境的完美融合与象征寓意;

人性在严酷的环境中被扭曲,却未完全泯灭的深度刻画,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挖掘者的伟大;

黑白色调的绘画式创意色彩,造就的艺术渲染力;

还有那股总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恨情仇。

以前,我为那山洪暴发的爱情与复仇所湮没,未及细想它为何会爆发,为何爆发得如此猛烈。

今天,我依然无法完全理解,但大抵心中有数,也对“爱情”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信绝大部分喜爱文学作品、言情小说的人都看过这本书,内容已无赘述的必要。

在书中小小的闭塞环境中,有人的地方,好像也只有呼啸山庄、画眉林苑和那个作者反复提及,却从未认真讲述的叫作吉牟屯的小镇。除此之外,便是山野与荒原。

(以下讲述的人名及地名,均以方平的译本为参考。在我看来,他的译本比原著还要好,这是出于语句的流畅度。受艾米莉·勃朗特“文化程度”所限,原著破句过多。)

讲述爱情故事,有两种题材是最难写的。

一种是把已故的女主人公写活,在这方面,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恐怕再无后人超越;

另一种是像《呼啸山庄》这样,将极端的爱与恨紧紧缠绕交织,迸发出可怕的力量,铭刻在读者脑中,再也无法抹去。

荒原

“极端”一词,不仅体现在人物情感上,小说的设定也是如此。

有人说,《呼啸山庄》的格局太小,视野不够开阔。

此话不假,但作者用深度弥补了广度的不足,精雕细琢出一座“掌上孤岛”。

艾米莉·勃朗特是个乡下小镇女孩,一生也没去过太多的地方,最远到过巴黎,教书九个月又逃回家里。一方面是性格内向,另一方面是酷爱家乡,尤爱酷爱家乡的荒原。

荒原的渺无人烟,荒原的粗犷,荒原安静得只有狂风的怒吼,静静地在荒原上独自一人徘徊,都是她喜欢的。

她就是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小说的格局小并不是她的错。况且,谁也没规定,一定要格局庞杂的小说,才能被称之为巨著。

荒原的孤独,催生其对爱情的憧憬;内敛的性格,又使她不善于表达。终落得孤单寂寞的一生。

再品读她的一些诗歌,如:《Remembrance》(回忆)《Song》(歌)《Hope》(希望)《The night is darkening round me》(黑夜在我周围深沉)《Alone I sat》(我独自坐着)《I am the only》(唯一的我)《The old stoic》(老处女)《The sun has set》(夕阳西下)。

相信勿用细数诗歌内容,仅凭这些标题,大致也能窥探作者的内心。难怪她会写下《呼啸山庄》这部旷世巨著,也难怪常人无法理解。

她本身就是一个内心充满极端渴望与绝望的人。我们无法感受她的心境,无法理解她的作品自然就不那么奇怪了。

灼热的爱

在她小小的内心世界里,常年在孤独与压抑对爱情的憧憬,使她产生一种超然——爱到深处即是恨,恨至尽头方见爱——的幻想。

在那幽闭的环境中,卡瑟琳虽相貌出众,却无从选择。纵观小说人物,她似乎也只能嫁给林敦。其实嫁给希克列也是可以的,只是青春懵懂的她,起先无法摆脱世俗,选错了人,才酿成这幕惨剧。

在她因受伤留宿画眉林苑期间,被林敦家鲜丽的着装、优雅的举止所蒙蔽,以至回家后要求希可列也扮成绅士模样(这是他做不到的);又加之青梅竹马的离家出走,音讯全无,这才嫁给林敦。

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可以说是一种任性的放弃。

的确,卡瑟琳是任性的。婚姻于她毫无意义,爱情才是她内心的真实诉求。林敦的懦弱与希克列的率性而为形成了鲜明的落差。所以,当希克列回来时,那颗沉寂已久的心又迸发出原有的活力。

希克列的率性而为,何尝不是卡瑟琳的率性而为呢。

若说希克列儿时在荒原里疯跑,在泥地里打滚,尚可原谅。

一个大家闺秀这样胡闹,不是秉性相近,心灵相通,又是什么呢?

在我儿时的那个年代,也有不少异性玩伴,一来没有疯到这个程度,二来长大后再见面也仅当作儿时好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可卡瑟琳不同, 当她再见到希克列,重燃爱的火焰,好像一个每天对着枯井哭泣的人,突然有一天,泪水掩盖了黄土,照出了她模样那般欣喜若狂。

她看到的希克列,也是自己;她深爱的是希克列,也是自己。

把一个人想象成另一个自己,是《呼啸山庄》里最难懂的一层。

从佛教因果论,大致可以论证;从基因排序上说,也有这种可能。

或许几率微乎其微,以至世人无法理解——它太神秘了。

直到今日,我依然未能真正弄懂。世人常说,未经风雨,何以感受彩虹的绚烂;还有人说,亲历鬼门关,尚懂生命的意义。

可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连一场恋爱都未谈过,如何能写出这等超然脱俗的爱情,我实在想不明白。

悉阅各类评论家,甚至是A.Mary F.Robinson所著的《艾米莉·勃朗特传》关于对这种爱情的诠释,答案都很牵强,无一能让我信服。

我大概永远无法揭开这层爱情的面纱,一窥卡瑟琳的内心深处的神秘了。

可转过头来想想,于评论家而言,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观点解释,似乎成了一种必要的责任。否则,他们便有愧评论家之名。

当今世上,科技已然很发达,仍有太多的事件尚无法解释。我又为什么一定要去究根问底呢?

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一个与艾米莉·勃朗特同样心境的读者出现,恰好读到这本书,给世人一个合理的解答也未尝不会发生。

无尽的恨

刚才说到的是无法理解的爱,但希克列的恨,倒是相对容易理解一些。

一个人爱对方,爱到发狂的程度,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抛开书本,犯罪新闻的报道里,已是屡见不鲜,更过分的也不在少数。

然而,两股强烈的爱与恨,紧紧纠缠在一起。希克列那种夜不能眠(并非忏悔与赎罪)的心态,从文学上是有答案的,鲜明的对比产生艺术化的效果。

但这只是文学上的解释,并不能解答我在感知上的疑惑,就像小说的最后一章,作者让希克列被动绝食而亡,跟圆寂的高僧那样得到升天,和卡瑟琳和林敦埋葬在一起。

这种极端的反差效应和喜剧的结尾,确实在瞬间泯灭了读者对希克列的憎恨,高度凸显艺术的融合,不得不说是大师级的作品;却也无形中消减了希克列的魅力,浇灭了那股浓烈的爱憎。

这样的结局,我无法接受。在文学创作中,它是绝处逢生的妙笔;在感知世界中,它又是一个糟得不能再糟的败笔。

如此浓烈的爱与恨,为何就不能一直延续下去呢?哪怕像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那样,没有结尾也好。

火焰与灰烬

当我放下书本,伏案沉思良久。我做出了一个连自己也无法理解的举动,宛若幻梦一场。具体过程我已记不太清。

我只记得,在我面前摆着四本《呼啸山庄》,一本是企鹅英文原著的纪念版(艾米莉·勃朗特的初版),一本是矮脚鸡的英文原著(夏洛蒂·勃朗特为她妹妹重编的版本),一本是企鹅英文原著的典藏版(以艾米莉·勃朗特的初版、夏洛蒂·勃朗特的纠正破句,修订编著),最后一本是译文的方平译本。不知何时,我已立在厨房,水槽里冲天火光。

它们的最后一章,从希克列绝食开始,一直到最后结尾,都已化为烈火,在我面前飘曳。

四本被毁掉书中不规则的撕扯印,触目惊心。

那一瞬间,火焰与灰烬,不正是我苦苦追寻探索又无法理解的爱与恨吗?

相关文章

  • 爱到深处即是恨,恨至尽头方见爱

    我平生读过的书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有些书,不愿意去读第二遍。这并非我对研究学问的态度不恭,仅仅是出于怕重拾书本,破...

  • 色空

    《色空》 作者:徐宏亮 乐到极处便是悲, 聪明过头即是傻。 赢到头来却是输, 爱到深处变成恨。 笑到最后还得哭, ...

  • 每天对自己说,他不爱你,他在耍你,自始至终,爱的终点即是恨,所以你不爱他,你应该恨他。

  • 爱到深处是恨

    那一天我很早就起床 等你开车来接我去老君山 上小学的时候 班主任讲过一篇作文 他自己写的老君山的杜鹃花有上百种 杜...

  • 海棠无香 【你最熟悉却可能最陌生的酒 (作者:三圣小庙】

    北宋彭几有言生平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曾子固即是曾...

  • 短句(一)

    过去人们常说“爱到深处便是恨”,可如今,繁忙填充着在这个浮华的世界,时间似乎带走了所有,包括恨,留下的只是空虚寂寞...

  • 多想说声我对不起你,多想说声我真的爱你❤你哭着说情缘已尽,难再续

    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恨悠悠……

  • 恨 恨 恨

    恨像一场倾盆大雨一样淋湿了我。纵然之前很多的抚慰和微笑淡化了它,但看到老钱那若无其事的样子,心中的恨有翻涌起来。残...

  • 恨,恨,恨

    恨恨 恨 只有恨。中国。

  • 恨-恨-恨

    ——和尚,你想吃什么? ——我想吃肉。 ——你是和尚,你不能吃肉,你只能吃素,只能一辈子吃素,哈哈哈,他是和尚,他...

网友评论

  • 背光者_莫邪:其实,我是觉得别人评书,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落,来讲述书里书外的一些东西,而你,是真正的融入到一本书里了。所以,你看到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背光者_莫邪: @文盲读书1 嗯
    文盲读书1:@須奐 因为我看到隐藏在书本表层下的东西。
  • 米老爹:《呼啸山庄》我也读过,很是吸引了我,是一本好书!
    文盲读书1:@米老爹 嗯,少数几本年轻人看得多的文学作品之一
  • 逆行的水星:遇上版本发烧友了,如此痴爱
    文盲读书1:@逆行的水星 每个版本都不同呀,读起来的感觉当然也不一样。
  • eb55704cad68:可能 你说出了许多人对《呼啸山庄》难以忘怀的症结所在
    文盲读书1:@米喜 哈哈,我也很喜欢这篇呢,因为这是我这书评以来,唯一一篇,没能讲清楚的文章。或许,是否要真正搞懂他们的爱情,已经不再重要了。
    米喜:@文盲读书1 我的小同事说的是,她很喜欢你这一篇!
    文盲读书1:@容易饿吃不饱的肥猫 我曾经尝试从评论家的角度去理解,可惜我无法认同他们的观点。这不是我能力的不够,而是他们必须要给读者一个交代。然而,有些事情,未亲历过,如何道出个中滋味。当我看到火焰下的灰烬,我终于明白了男女主人公的爱与恨。
  • 3ff6c63ae294:怎么要把书烧了呢~你不想了,可以捐给图书馆啊。
    文盲读书1:那不是自己意志所能控制的行为。正如最后的结局,毁了极端的爱与恨在心目中的形象。当我从对这本书极端的爱,到结尾极端的愤怒的过程转化。我明白那种爱恨交织的感受了。
  • 卢卡Lucar:我觉得吧,像这种文学大作看得时候,也要轻松一点,没有必要深入了解他它的隐喻。当成故事看看也是挺好的嘛,至于有什么感觉,那就是每个人的事情。
    文盲读书1:@极落尘 是的
    卢卡Lucar:@文盲读书1 这大概就是这本作品的魅力吧。
    文盲读书1:@极落尘 这部作品已经不是隐喻这么简单了,当中的观点很难从文学、哲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去权衡。所以,我没有用专业文学形式去诠释这本书,因为我发现到头来只是枉然。
  • 臭丑丑八怪:真有那么好看吗
    文盲读书1:@矛盾体的一生 是的,没有文学基础的人,把它当作通俗小说来看,也是极过瘾的。

本文标题:爱到深处即是恨,恨至尽头方见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mr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