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华杉详解
“阳肤”,是曾子的弟子。“士师”,是掌刑狱之官,相当于法官吧。
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来请教曾子,老师,我该注意些什么 呢?
曾子说:刑狱的设立,是为了防民之奸。在上位的,做出表率,他却不听从;反复教导他,他也不听,一定要作奸犯科,没办法,那就只能用刑狱来处罚他,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今天呢,在上位的人,德教不修,不足以为人民之表率。政策法律呢,又没有章法,或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或选择性执法。人民不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所以呢,社会就乱了,人心也散了,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来了,一不小心就犯法了。这种情况啊,已经不是 一天两天了。
你去做法官,抓坏人,抓住了,审讯得了实情,他确实有罪,该判刑,也判他刑。但是,你心里要知道同情他,保持恻隐之心。不要以为自己明察秋毫,还扬扬得意。有这份同情心,就是今天做法官的要点吧!
曾子这一番话呀,震古烁今!真是仁者之言。这是典型的中国价值观,不光是对刑狱,对战争有同样的观念,老子《道德经》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战场杀敌,打了胜仗,敌军尸横遍野,这时候,一定不是庆祝的时候,而是同情的时候,胜军之将,对那敌军死者,一定有一番恻隐之心。杀你们,是我不得已。但死这么多人,是哀痛之事,即使战胜了,也要按凶丧的礼仪来处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他就觉得惨恻,杀人太多,要折自己的阳寿。
原文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纣王之恶,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被 处于下流,一旦你被说成那个最恶的恶人,天下所有的恶事都归到你身上了!
列子也说过:“天下之美,归之于舜、禹、周、孔;天下之恶, 归之于桀、纣。”好人好事全归了舜帝、大禹、周公、孔子,他们是圣人。坏人坏事全在桀纣身上。这些人是什么人呢?我把他们称为 “超级符号人物”,或者叫“原型人物”。原型人物,不是历史学概念,是神话学概念,他们不是历史原型人物,是神话原型人物。
一个民族的历史,差不多就是民族的神话,神话就有原型,越是远古的历史人物,就越具有神话原型的特征。他们的事迹、事实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象征,是价值观。尧舜禹汤、周公孔孟,就是圣人的原型,善的超级符号人物;桀纣呢,就是暴君的原型,恶的超级符号人物。
塑造原型,塑造超级符号人物,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教化的需 要,把人物“提纯”,提纯成纯善或纯恶,把善恶集中到超级符号人 物上,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些原型符号人物,就成了“教具”。
这些半人半神的人物,有一种宗教性质的特征,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为大家创造共同价值观的联系。尧舜禹汤有没有那么好, 桀纣是不是真坏到那个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所以子贡说,千万不要成为坏典型,一旦你成了坏典型,你没干过的坏事也会堆到你身上,那是一定的,就因为大家图个方便。
你也没什么好冤的,历史从来就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说要灭其国,先灭其史,因为历史就是一国人民之间的精神纽带,把一国的史灭了,就割断了一国的精神纽带,就可以用新的纽带来重新联系。所以历史学家说,历史是活的,历史会变,写史的人变了,价值观变了,历史就变了。
象征永远胜过事实,符号总会掩盖人物。
刘澔觉
精神符号象征意义永垂不朽,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图个方便。越简单越好,越直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