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要什么——箱庭疗法之四
(五)穿越密林是阳光——
我以为我做好了所有的思想准备,但我还是错了。
在自由讨论中,张老师也出乎意料地说:“黄辉啊!我怎么说你呢?你这样不对!你破坏了别人的成果。你这样今后是会付出代价的。”
虽然我还是笑嘻嘻的,但听到他的话真的有一半思维石化了!没有愤怒,没有难过,只是震惊!作为咨询师,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违背价值中立、无条件接纳的基本信条了。昨天,他就在一个学员陈述自己的现场作品时,加入了道德评判:“你要借助宇宙力量?太可怕了!太不理性了!”……这位学员直接说:“我感觉自己被你不合理地评价了!我卡住了,我说不出来了。”
这位学员,就是刚才大笑过瘾的心理咨询师。
但就在一分钟之内,我像昨天理解老师的真实一样,再次想明白了:咨询师也是人,一个普通人。他在专业上有相当高度,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我个人浅见:他的局限与他多年在日本做学术深有关系。不惜以牺牲个体来维持高度秩序化,是显性行为。那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是控制生命以彰显自由意志的极端表达。
联系日本文学艺术作品,人性提示真实近乎残酷,深至不忍卒视。我陡然间理解了那么多日本作家自杀的内隐表达。在一个地方被压抑,必将在另外的地方冒出来。
我的心在偶尔出离后,迅速回到培训现场。我似乎站到了高一点的层面,再次印证了之前的认知:凡是大师,都是将技术踩在脚下,用“心”与来这个世界共振。
所以,世界上只有一个圣母般的欧文亚隆,只有一个天神般的艾瑞克森,只有一个钢铁般的弗兰克尔。
同时,却有无数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的更多的专家。
有些专家离世了,他们的学术生命随之终结,这是常态。有些专家健在时就被学生超越、推翻。这是好事!如果没有批判,弗洛伊德之后就没有荣格。
有些人走了,思想的光辉却一直照耀。
这一刻,有一缕光线,仿佛也被我接收到了。我如获至宝。
(六)希望在这里——
下课了。当我还未离开教室时,有位朋友走到我面前。她是我今天下午认识的,当时在课间简短地聊了几句。我其实也在用眼光搜寻她,想问她要不要一起吃饭聊聊?没想她主动过来了。
我们一起往下走,站在下面等车时,话题就扯开了。这时,在课堂上有过神秘沙盘作品的一个本专业研究生也走到跟前,他第一句话就是:我站在你这边!然后,又来了一位女孩。
我们四个聊了很久。后来老师问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说讨论。他叫我们别讨论了!快回家!
我突然想:老师今天晚上回到酒店,心理会不会有起伏啊?呵呵真有意思!
回到家里,我看到这位朋友在微信发圈了——


2019年10月5日2: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