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才有沟通 臣服才能说服 (下)
读完《好好说话》中有关“说服”这一部分,抛却具体的技巧,最核心的心法只有两个,一个是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是避免产生对抗。
换位思考似乎是个伪命题,我不是你,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呢。要获得这一能力,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我们要观察对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拥有各种人生阅历(丰富生活或读小说),学习了解不同性格的心理,或者花时间进行非常深入的沟通,这些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
书中介绍了三类常见而棘手的人心里在想些什么:
1、年纪大地位高的人。
2、拖延症老板。
3、不求上进的人。
下面我们一一看一看。
年纪大地位高的人,完全知道我们的价值观,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不认同。
* 领导负责统筹全局,专注于宏观态势,员工看重把事做成,领导则着重于别出乱子。
* 保守、能忍是因为不知道有多痛苦。领导理解不了员工的很多痛点,所以办法是拉着领导一起痛。比如办事手续繁琐,签字批示开会全拉着领导按规矩来。
* 推进一个新项目,搞砸了员工可以走人,但领导舍不得。所以不要太多强调收益,多谈风险规避,不需要太多先锋创意,更多强调市场可行性(别人也干过)。
实在不知道该抓什么时,可以从人的基本需求下手:安全、舒适、自我实现。至于“穿秋裤”这种实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可以给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出门打车,司机到了再下楼,不会在外面待很久,去的地方人多暖气足,地铁也就几步路,冻不着。”
拖延症老板
拖延者往往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对即将到来的任务产生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就只好一拖再拖、逃避问题。
老板可以自己设置截至日期。
如果可怜兮兮求老板,就让老板成了坏人,求得越可怜,坏人当得越彻底;描述的情况越紧急,越是在暗示老板的烂摊子有多大。
做法一:体谅老板,不是去责难他的,防止其开启防御模式出现抵触情绪死不认错。
做法二:提供后备方案。拿出一个哪怕差一点的B计划都能很大程度减少老板的焦虑。
做法三:点明及时完成的短期好处,激发他的动力。人是短视的,短时间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领导的诱惑更大。
注意三个做法的顺序,是要逐步放下领导的压力和焦虑,才去分析利弊。
不求上进的人
“我只想做个平凡人”——一句话噎死所有鼓励。
能说这种话的人,是出于防御心理。“不努力”往往是一个人最后的安全区——不是我的问题,只是我还没努力而已。
真正令人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怎么努力都没用”这一结论。必须先消除这一恐惧。
“有考试就会有人第一,也会有人垫底,结果不如意未必是你的问题,可能是运气,可能是环境,别信什么一考定终身。”
相比于那个终极目标,不同可能性带来的不同风景会更有吸引力。——“你潜力这么大,完全可以做点别的有意思的事儿嘛。条条大路通罗马的。”
八字方针:“消除恐惧,提供动力。”
这其实也是自我发展心理学中如何开始改变的核心思路。
卸下防备,敌人在那边,我们是队友!
一路读下来,发现反感这一情绪是任何说话中的大忌,一旦对方产生了这样的防御机制和抵触情绪,对话立刻终止,都跟继续眉飞色舞说两个小时效果一样,甚至还没那么差。
可以说,整个《好好说话》团队,一直都对这种“对抗”小心翼翼。不要对抗,那怎么办?
再立个敌人咱一起打呗。
如何处理跟领导意见相左?哪怕你是对的,所有道理都在你这里,没有任何人能说服你,也不能直说。
说完以后,领导怎么答复呢?谁是领导呢?他不要面子的?这种压力很容易激发别人的逆反心理,几乎不能形成动力去改变对方的想法。
所以,别让压力来自你,而是让它来自客观的外部,塑造一个共同的敌人,让你和对方处于同一阵线。
“领导提议组织大家出去玩,但是预算会很紧张,可以说,好啊好啊趁机增进一下感情!不过,最近财务部盯预算盯得特别近,要是具体问到这一次集体出行……您说,咱怎么应对财务部那边呢?”
压力来自外部,领导就会觉得这是他自己根据你提供的外部信息作出的新决定,而不是“被你说服了”。
客观压力,可以是环境不好,局势不明,时间紧迫,反正错都是别人,我和你永远是一个阵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