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一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松子对我来说似乎是魔咒一样的存在。
年初,我正在家看电视剧,第一天看了两集,第二天家里就发生了悲剧的事情,然后接二连三,各种打击直接让我低沉了一个多月。当时的心情再也看不得悲伤的故事了,遂弃剧。
前一阵子,我又鬼使神差地去看了电影,电影比电视剧精彩得多,简直经典,配乐和色彩将悲剧色彩渲染得恰到好处,我哭得一塌糊涂。结果没过几天,又是一阵打击,让我好久都没缓过来。
大概是好运和厄运总是交替出现的缘故,而我只有当自己心情无比平静、生活无比开心的时候,才能狠下心来看悲剧故事。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松子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松子本是一位长得很漂亮、唱歌很好听的女教师,她本来应该拥有最美好的一生,但是却在一个瞬间,命运的列车驶出了正常的轨道,有关她的一切,全变了。
松子因为替学生顶罪而被学校开除,她离家出走,断绝亲人关系,一人在外漂泊。她一生都渴望有个家,有个爱她的人,但却因为屡屡遇人不淑而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遇上了虐待她的作家、欺骗她感情的合伙人,她甘愿当小三,进入不正当行业,甚至因为杀人而入狱。
从她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孤单地死去,她从未被正常对待过,从未得到一份平凡的爱。
很多人都说,松子的悲剧全部是自己酿成的。很多时刻,如果她不那么傻,能够爱自己再多一点点,能够毅然决然地离开那些伤害她的人,就不至于沦落到悲惨的境地。
回头再去想想松子的一生,会发现一切都有因有果,从小到大,松子性格的养成,以及命运的转变,像一个冥冥中的注定。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大了,它是一个人无法挣脱的牢笼。无论我们多么不喜欢父母的行事方式,但没办法,等你长大后你会发现你长成了另一个他。无论我们多么想摆脱家庭的影响,但有时候,它变成了你根植于骨子里的性格。只有从小生活在爱中的孩子,才能更自爱。
而松子显然不是。
因为有一个卧床不起的妹妹,父母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可怜的妹妹身上,小时候的松子,拼尽全力都无法得到爸爸的多看一眼。这样长大的松子,渴望爱,渴望被正常对待,不知不觉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只要是对方愿意给他一点点温暖,松子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包括最基本的人格尊严。
其实很能理解松子对家的渴望。一个人久了,会变得很敏感,哪怕是幸福家庭中一句常见的“你回来了”,也会成为一种奢望。尤其是华灯初上,望着万家灯火,会陷入莫名的伤感之中。
但松子为了一句“你回来了”,陷入执念之中,却是不值得的。
这种人大概可以被称作低自尊的人格。说起低自尊,脑海里想起的第一句话必然是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也是对松子这部电影最好的概括。
然而,生而为人,不必抱歉。
在KnowYourself公众号上看到一篇讲低自尊的文章,剖析得很深刻。低自尊的人“总会觉得别人会忽然厌倦他们,而他们不知道缘由,无法预测,无能为力。”这种心态与个人的经历有关,时间久了,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是心理疾病,值得好好重视和反思,改变低自尊的人格,从建立正向反馈开始,从认识自己的优点开始。
告诉自己吧,这不是你的错,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