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首小诗,其中有几句很动人。
有时,我喜欢坐在房屋的阴影里/观看外面的光明/光线,使我所熟悉的事物一一呈现/又秩序井然
也许现在,我就是阴影的一部分/正被光明覆盖/或被光明劈开
有时,我也会坐在广场的一角/与生活拉开几尺的距离/我所从事的一切渐渐走远/包括:声音、色彩、花朵和梦幻
而此刻,它们在水的底部静静沉淀/仿佛虚无本身/又仿佛今天走回昨天
还有时,我会站在自己的体外/打量自己/这个内心阴郁的人,这个向往光明的人
却常常站在生活的阴影里/被风洗刷,被雨淋湿/
你就是那个跟在生活的后面/拾取垃圾和伤痛的人
蓝色空间 2004.5.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诗句巧妙地点明了人在局中迷的道理。
在电影院空旷的大厅,灯光昏暗,人们跟随镜头进入另一个世界,忘情地流泪欢笑。但是忽然,旁边人的一声咳嗽,让你又回到了现实,感到手上冒着香气的奶茶,你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正在看电影,你回到了现实。
——在这个瞬间,你会意识到除了坐在椅子上的这具肉体,你还是另外一些更为微妙和轻盈的东西,那是宛如一片羽毛的灵魂。比一缕光更加明亮,比一道闪电更为迅捷的东西。这个沉溺和清醒的过程,在神经语言程序学(NLP)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叫做“抽离”和“链接”。
在电影里全情投入就是“链接”,“链结”用来描述对你的感觉体验予以完全注意的过程。“抽离”被用来描述对你自己具有外部意识的过程。
知感真主,人类具有转移感觉的能力。这多么奇妙,我们可以透过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但还可以不用我们的感官体会,而换做用大脑去思考生活。
用大脑去思考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中思考。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是怎样思考生活的,而且我们可以思考我们为什么是那样想的。我们可以反复多次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二
每周四晚上,就会收到群里的消息,“主麻吉庆!”人们互道赛俩目,做好杜瓦,举意明天相约清真寺。
主麻如期而至。却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在心底弥漫。我的主啊,怎么这么快!一周时间又过去了!掩不住的惆怅和慌张,让我像个老人一样忧伤。日子过得太快了,一幕幕连续剧般的,没完没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的眼睛和心里都装满了今世。
而主麻日,就该是我们拥有的暂停键。整天忙碌自己的小日子,至少该有这一个时刻完完整整地把心交付我们的主。一周该有一个时刻停下奔跑的脚步,关掉生意,推掉应酬,带着孩子,叫上朋友。即使是请假,早早去大殿跪坐。让心里纷纷扰扰的尘埃落下来,扫落喜怒悲欢的一身情绪,把爱好和纠结都随着脱掉的鞋子放在大殿外面。把自己从今世生活中抽离,而去感受自己的内心,流下忏悔的眼泪,参悟无常,与永恒的后世产生“链接”。

三
使者穆罕默德说:太阳照耀的最贵的日子是聚礼日。阿丹在聚礼日幸蒙创造,在聚礼日降临大地,在聚礼日获得饶恕,在聚礼日复命归真,在聚礼日大地震动,末日降临。
凡有命之物在聚礼日自破晓至日出皆因惧怕末日(来临)而赞主不息,唯精灵和人类除外。聚礼日有一时辰,穆斯林礼拜祈求时若碰巧,则他必蒙应答。
今天是主麻日,看着太阳照常升起,日子仍在照常继续。我庆幸今天还不是世界末日,自己尚有时间崇拜真主。同时又暗自忖度,我还会不会拥有下一个主麻呢? 因而双目泪流不止。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克敌在《困境的潇洒》所说的,“文人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可以随时从日常生活中抽身出来,反观自身及其所处的生活,并把它们提升到诗意的层次,给无聊的生活增添几分亮色。”
我却觉得从生活中抽身出来的能力,不该只是文人具备的,而是每个人都该有。
当愤怒点燃的时候,你退后一步看看,自己现在面红耳赤的样子多可笑。
纠结一段感情的时候,你换位在对方,朋友,家人,陌生人的角度来看看此事,原来痛不欲生的,其实不堪一提。
每天柴米油盐,千头万绪,可是唤礼词响起的时候,停下手边的日常生活,起身沐浴去站在拜毯上崇拜我们的养主。能随时抽离今世生活,链接后世生活,把真主放在自己的心里。这才是一个穆斯林应该有的状态。这才是所谓经营“今后两世”的幸福。

人的身体局限何其多。可是心灵却无比轻盈美丽,瞬间“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学会随时从俗务中抽离,在今世生活,却不为红尘迷惑。心系后世,耕耘不止。
——“耕耘今世如永活不死,耕耘后世如明天即亡。”圣训一句抵千钧,道尽了我们穆斯林应有的人生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