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我在教育局组织的一次赛教活动中,听取了王贵雅老师的一节示范课——《陋室铭》,被王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淡定深深折服。首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节课到底是怎么上的:
一.从介绍“铭”这一文体入手,检查学生课前对文体知识的预习情况;
二.从复习《秋词》入手,引出作者刘禹锡,导入本文的学习;
三.进入课文学习环节:
1.慢读课文,读出节奏;
2.由学生介绍刘禹锡的一段人生经历,此环节仍然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查;
3. 教师给出关于刘禹锡的第一次补充资料——介绍他人生的坎坷,被贬官和连搬三家的遭遇;
4.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哪些是写陋室生活的句子?哪些词最能体现“陋”?
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读课文,通过对个别词语的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陋”;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出第二次补充资料——何为“金徽玉轸”;最后在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和玩味中提出问题:刘禹锡有没有流露出痛苦之类的感情?教师给出第三次补充资料——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对刘禹锡的高洁品质进行升华,完成对整篇文章的学习。
整节课上,王老师始终如一,淡定而从容,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紧张,始终洋溢着淡淡的微笑,感染着学生,感染着老师,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节课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想,如果放到其他老师,为了不出错,为了保险起见,也将会按部就班,上成一节传统的课型,作者简介,字词,疏通文意,重点句子赏析,无非就是这几个环节罢了。那么回顾王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的淡定到底从何而来?
首先,来自于对课堂的精心设计。
王老师的课一改传统课堂的模式,也有作者简介,字词,疏通文意,重点句子赏析,但又不是按部就班的,一切都是在讨论中进行,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当学生预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时,教师会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的补充适时而恰当,没有硬塞给学生的感觉,让人觉得水到渠成,知识给予学生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没有强加,没有填鸭。仿佛信手拈来,实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来源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
其次,来自于课堂知识的广与深。
《陋室铭》一文,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伴随着孩子心智的进一步成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已不像小学生那样,仅限于感性认识,他们需要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发。纵观王老师给学生的三次资料补充,恰恰契合了学生这一需求,王老师清楚的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所以她的资料补充与课堂结合的可谓天衣无缝,不落痕迹。有了这几次资料补充,也拓宽、加深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课后讨论环节,王老师的同事,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也说,王老师平时就特别爱读书,读书的范围很广,庄子的书也读了不少,因此这都为她课堂上的发挥提供了空间,让我始终感觉,她的课堂有一种空灵轻盈之美。
最后,来自于对教材体系的谙熟。
在讲完《陋室铭》之后,又一次不得不说到刘禹锡,王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刘禹锡的一首诗《秋词》,引领学生回忆了刘禹锡的昂扬向上的诗词风格;又用PPT形式为学生展示了刘禹锡的另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在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到。王老师大致介绍了诗歌的主要意思,和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及其他的遭遇,特别强调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相信学生通过学习,对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提升。
听君一节课,心境豁然开。我突然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深深地植根于课堂,植根于对教材的不断研究,植根于内心的淡定和对于生活的从容。我们只有像刘禹锡那样,用一种豁达和乐观,笑对人生的坎坷和不平,居于陋室而不觉其陋,安于教师这份清贫的工作而没有内心的失意与彷徨,从这些先贤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安于生活的平静,又满怀进取之心,向着未来,不断进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