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几个亲朋好友,都伴随着深深的迷茫:
不论是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还是漂在北上的小年轻,在职业选择和生活的选择上都渗透着一种深入骨髓的迷茫。
难道迷茫是这个时代人们的流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吗?
01 你说我的优势是什么啊?
追求财富自由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但是哪怕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内心也有种惴惴不安的危机感,因为“无常是常”因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对于富裕阶层来说,他们需要不断充电编织有价值的人脉网络才能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EMBA是一种选择。
然而当你置身一群成功人士之间时,你的那些成就好像也没有那么了不起,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尤其是侪辈之间的压力,让人好不唏嘘。
“我们年龄相仿,可他已经达成了非常大的成就,我们距离之大,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这种同辈压力,让人迷失,当他人已经拥有了很好的成就和发展时,再看看自己的小收获才惊觉自己的不足。
搭建人脉的最好方式是互惠互利,双方旗鼓相当能够为彼此创造价值的关系才能长久。差距之大,无从高攀,因此压力、迷茫之感顿生。
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受苦,就连得到正好想要的东西,仍然会受苦,因为你无法永远拥有它。——《和平战士》
02 我最好的年华都是和这样一帮人度过的
或许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人们的迷茫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只是无病呻吟,因为还有很多一无所有的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
巧是我的一位学姐,我们是机缘巧合下在毕业后才认识的,聊起来非常投机,三不五时会聊聊天,聚一聚。
半年以前,我发觉她的心情非常郁闷,几经询问她也没有敞开心扉地说明情况,我就作罢不再多问。有句话叫做:“你若不想说,我就不问。这才是好朋友的境界。”
时隔半年,又一次约饭,这一次她才向我说明了真实的情况,因为,她工作一直不开心,主要是因为同事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工作不做全丢给别人,但却积极地向老板邀功的人扎堆出现在她所在的团队中。她说,她都纳闷,为什么这种人会这么扎堆得聚在这个团队里啊。
有句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是我更加相信这种状况不是巧合,而是团队的激励机制出现了偏差,导致大家认为只有这种的方式才是最“明智”的,这样,每个人都会去学习这种行为,恶性循环。
巧的迷茫与纠结在于,27岁的年龄,至今单身,一个人漂在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工作环境令她无比厌恶,与老板提出辞职后被极力挽留下来,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是回到二三线的家乡城市,还是继续在北京打拼。
她说的一句话特别令人心疼,“我以前我是那种以为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同样真心对待你的人。但是工作几年下来觉得自己太单纯,现在上班,我不会有任何想要真心沟通的想法,只想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好,不想与同事有更多的交流。我25岁到27岁这一段最好的年华,没有谈恋爱,一心扑在工作上,却是与这帮人一起度过的,真的太可惜了!我是一定会离开这里的!”(说最后一句话时眼神真的是无比坚定,像是远赴沙场一般)
03 完全没有方向,活着都难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茨威格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认同这句话,找到自己使命的人是幸运的,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一辈子庸庸碌碌没有方向。有些是对此麻木无感,有些人对此痛苦难捱。有的人温水煮青蛙安于现状,有的人如跳蚤般左突右撞。
很清晰得记得十六七岁的年龄在上高中时,我突然对于人活着的意义产生极大的困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未来的人生方向是什么?当时,连说说话的人都没有,因为周围没人有我这样的困惑,家人也非常不解我到底是怎么了。可能是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精神饱受压力的折磨,让我对于高考的价值产生怀疑,不知道每天追求的高分,所恐惧的落榜到底是为了什么?那种生命的无意义感竟让我有了一了百了的念头。那个时候,我知道自己生病了。
大学期间,通过阅读大量的心理学书籍,看有关于心理学的公开课,包括在校内接受心理咨询,稍稍透过一口气来,我通过这些方式求助并自救。
然而,几经寻找仍然没找到一个明确的意义和方向,但是我允许自己花时间慢慢去寻找了。
通过记录下我生命的每一点滴的经历、思考,或许能在多年后回望这段路时,发现,所有的经历都不是浪费,人生的意义要在一幅大的时间场景下才能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