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不大,但算得上是个名城。因为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岳阳楼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四大名楼之一,因此岳阳也就名正言顺地走进了国人乃至世人的心里。
岳阳依长江,傍洞庭,得天独厚。白银盘里一青螺,君山岛里故事多。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沉淀,造就了旅游业的迅速提升,经济的发展造福了一方人民。
这是岳阳留给国人的印象,而想真正了解岳阳,还要拨开她神秘的面纱走进去。
想了解岳阳,我只想说说我记忆中的那些岳阳老街。
岳阳原本不大,只是一个小小的巴陵郡。后来撤郡设县,再发展成了现在的地级市,也算是几经周折。
梅溪桥,是个商贾云集的地方,也是岳阳原来的商业中心。每逢年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生意异常火爆。梅溪桥市场是当时最大的南货食杂批零市场,那里的食品俱全,是酒家和市民购置食材的首选地方。不过那时的卫生条件不太好,脏乱的环境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整治。
出了梅溪桥,往北走就是上下观音阁。对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我猜想是观音菩萨曾经在那里的某一座阁楼里停下临时休息过。但真正的缘由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不去一味地探究。
岳阳人都知道,观音阁是原来以茶叶等干货为主体营销的市场。那个时候的繁华,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地响亮。只是如今,观音已驾祥云去,空留阁楼独自叹。她的兴衰只有见证者才能真正懂得。
从梅溪桥出来,向西走,需经过一条长长的街道,那街的名字叫做“竹荫街”。也许那条街的地方过去曾种植过许多竹子,且竹林成荫,于是后人就将那地方呼曰“竹荫街”。竹荫街原来是卖什么的,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只是现在已分成两大块。靠西边主要经营服饰,而东边那块则是一些像酒和饮料及副食品之类。
沿着竹荫街一直向西走,就到了街河口。这个地方不大,但一直是鱼贩们云集的堂口。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街河口也一样,因鱼而市,因市而有鱼。洞庭湖里各种湖鲜就从这里通过鱼贩们走进市民的餐桌,成为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
从街河口往南走,就是天岳山。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会经过天岳剧院。只是剧院已不复存在,留下的遗址也改作它用。但我能想象到剧院当时的风光,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可谓一票难求。
继续往前走,远远地就能看到慈氏塔静立在那里。虽年代久远,也有些损坏,但这并不能掩饰它的神秘感和激起人们对它背后故事的探究。虽然经历了一些不安稳年代的侵蚀,但幸运的是它一直都安好,且现在已被当作文物古迹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葺。
天岳山两边的房子都是低矮的棚户区,这是岳阳年轻时留给我们的时光里的背影。虽然现在已被时光冷落成萧条的模样,但我想那条街也曾经辉煌过,而住在那里的市民也曾经骄傲过,因为她们是建国后的老岳阳人,这样就足矣。
再往前走就是小港粮库,还有附近的岳阳老火车站。粮库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机,火车站也已退役,只作货站临时周转货物。
出了梅溪桥往东走,就是“巴陵大桥”。桥虽不算伟岸,但它将东西两方连接,承载了岳阳经济的发展。巴陵大桥,我们习惯称之为大桥,因为在当时再也没有怎么大的桥了。
说起大桥,这一直都是有些人温暖的回忆,因为他们在大桥下的铺面上赚来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九十年代初期,这里涌出了不计期数的“万元户”,在他们这些人的带动下,岳阳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大桥紧邻着“东茅岭”,而东茅岭又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些高大的商厦慢慢地云集这里,更加稳定了她的显赫地位。
在我的记忆里,岳阳老街就被这几条狭长的街道浅浅地所框定。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所谓的界线,再也束缚不了逐渐长大成熟的岳阳的需求。
推陈出新,落后势必会被社会前进的浪潮所吞噬,于是老城老街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静默地坚守着她们曾经的荣誉和美好。
不是想刻意去揭开老街曾经忧郁的伤痛,只是想作为一个时光的见证者,把一直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岳阳老街推到幕前,让更多的人熟悉她们,了解她们,尊重她们。
我知道,没有老街的昨天,就没有岳阳灿烂的今天。我谨以此文表达一个曾经耳闻目睹者对老街的敬意。希望老街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