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学习不好,脑子里想东想西、乱七八糟。
老妈一次严肃问我:“还想上吗”
“想!”
从此书是丢舍不掉的伙伴。
上了大学,每每放假回家,无论长假短假沉甸甸的行李中,总会有书的位置,不一定读,但一定要有,那是内心安全感的渴求。
学校的图书馆,并不是我心中巨美的样子,简陋,但不缺内容。无疑,那是我留有足迹相对较多的地点。那时候看书也是为了填充我的空闲时光,顺便看看,书中是不是真有颜如玉和黄金屋。久而久之,同学们评价我,有才,真是愧不敢当,真的就是比他们多看了两本书而已。
记得当时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盲聋的残疾人生,对于我是震撼,是无法想象……
我决定体验一下,当然不是蒙上眼睛啦,我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闭口三天……体验过后,当时的收获。现在仍是记忆犹新———她们的情感比我们正常人要更加的细腻。我们正常,所以想的不多,做得多、说得多,她们的内心世界之丰富,是我们不能浅显感受到的……正因为她们缺少表达的窗口,所以沉淀在内心,丰富在精神。我们与之相较,是荒漠与森林,是溪流较大海……
读书真的给予我挺多的,这些年来,断断续续也买了不少,也读了不少。其中带给我的能量,我不得而知,不可测量,但我知道,它确实增长了我思想的厚度。
读书像吃饭一样,我们从小到大吃过很多的食物,后来大部分都被我们忘记了,但肯定的是,它们中有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们的骨头和肉,这是我见过对阅读意义最好的解读。
一本好书,读过一段文字,总会有很多和自己观点恰合的话语。总会零星散落得记录一下,想想自己已经有了三本日记,随笔更是散落数篇,文字记录的过程,就像是自己当初自己画画时,一笔笔深入的过程,除了更贴近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是对细节的关注,对精神的浇灌。偶
《飘》是我读过最漫长的书,让我进一步感同身受,人性中的曼妙,不管是活的现实,还是梦幻,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对错的。真实的只有自己每个当下的感受。
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最经典的就是那两句
“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所谓伟大的事业,就是让自己梦想实现”。
我们这一生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感受不同的环境,建立自己的认知,就是我们的独一无二。
冲着那句"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看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读完之后,嗯,原来这就是生活。
生活不过如此,愿我们都向木心说的“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活的风风火火。”
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在人心中,总有一方圣土.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朝圣至此。才不枉走人世一遭。当然也明了人类追求的无非两种,精神与物质。生活中不乏有这两种追求的极端主义者。怎样都好,世俗的看客总会臣服现实的本相。
在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花与烂漫,也有独自享用的刀山与火海。漫步他人的生活,体会自己的生命意义!
莫问前程,只需前行。在自己喜欢的事面前,督促自己去坚持。至于收获都是意外之喜。
愿你我都有温暖身心的阅读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