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名人名言、名人事例和时事新闻的素材积累,我们的观点再正确,也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但我曾经有不少学生在高三的时候跟我抱怨,老师,关于素材积累我已经积累了有五六本了,可是这没用,根本没有提升我的作文水平。
问题出在哪?我只想说,脑子不动,努力白费。
1.对素材照搬照抄,没有任何自己的文字。
一抄完就扔一边,只有写作文前翻一翻,甚至根本没翻过。这种行为的潜意识是先应付作业再说,或许抄一抄就能提升作文水平。
2.照搬别人的评论。
有的同学是能够对素材有一定的筛选、抓重点写、把握主要内容、重点句,但却忘了积累素材的目的是为我所用。“馍馍永远是别人的香”,我怎么看我怎么想这算什么事儿?不如照搬别人的永远是好。这样是省时间省精力了,可能照搬到自己的脑子里吗?能照搬到考场吗?
3.只停留在肤浅的思想层面。
怎么办? 让大脑能动,也会动。
1.素材积累不照搬,概括为要。(当然可供重点内容适当取舍,特别留意保留能提升说服力的数字、实验内容等)
好处:让大脑动起来,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加深对素材的印象,防止限于动手不动脑的劳而无功状态。
2.一个模式指方向:主题+素材+感悟
主题:
分清主题和标题的区别。个别同学没分清主题和标题的区别,主题其实是话题,而标题却是服务于本篇文章,有可能是概括全文、有可能是点明中心、有可能是制造悬念。而主题不服务于本篇文章,它只讲这篇文章涉及的话题,如自律、爱国、敬业等。
主题存在意义:考察我们是否初步读懂素材的能力、方便日后写作需要时候的快速检索
感悟:一定要原创,且在原创的基础上跳一跳。
写“感悟”,不少同学不愿意原创,因为觉得自己写不好,不如抄别人的好。但这样就像游泳,自己不下水,看别人游得再好也白搭。所以一定要自己下水,自己写,最好的写得状态是“跳一跳,够得着”。没有不费力的进步,当你感觉写感悟写得有点费劲,甚至要想挺久,即使依然写不好,可这就是你进步的苗头。
3.让感悟更深刻的秘诀:多回问自己
我对此有什么困惑或启发?
这篇素材有什么矛盾点? 跟生活常识,还是上下文句的矛盾?
它使我联想到什么?相关的名人名言、生活事例、名人事例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