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前几年跟风买的。
注意是“跟风”,而不是听从内心的召唤纯粹想看。
跟风买回的东西,就好像拥有了没有灵魂的花瓶,好看是好看,但是你没有探究的兴趣。
也许是当时,我还没有那么深的对于自己的认识,对于事物本质的了解。
所以,买回来基本就是象征性的看了看,好像现在网红打卡一样,人模狗样的在自己的人生阅书账单上又增加了一个让自己看起来很牛的书名。
仅此而已。
想着用曾经读过的书作为谈资,却发现根本也说不出来个一二三。
因为自己根本没读懂啊。
还好,机缘不曾亏待自己。或者说,我一直准备着,和这本书再次相逢。
那天,它被我从家中,翻了出来,半个月来就一直陪伴在我的身旁。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
我喜欢随手读,准点读,互为穿插。
即解决了碎片时间的无聊,
也凭添了几分中年人的自律。
有些书,是注定需要反复读的;
有些书,也注定了需要一定阅历去读。
书中大篇幅提到的
“当下,临在,观察,接纳…”,
岂非是一个曾经执着于恣意生长,
易受环境浸染的人所能理解的呢?
看样,我是真的老了。
戛然而止的情绪,闭口不谈的话语,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我这里都成了可能的禁忌。
老,有好处。
透彻的老,更是好。
活在当下,
不拘泥毫无意义的过去,
不奢求虚幻缥缈的未来。
所有的过去都已经过去,不让体内由过去积攒的残渣破坏干扰到此时自己的判断。
所有的未来也仅是未来,不让自己活在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中失去此时的力量。
当下,就是让自己跳出自己看自己,不带主观臆断,不带既往经历,不带原生家庭的模式。
看自己,面对世间万物时的,
自然而发的情绪,举动,思维…
做自己人生的第三者。
也许,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