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笔记.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 小镭Ra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5:42 被阅读28次

本书豆瓣链接: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他发现,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划分出五种人:

  1. 积极过去视角
    他们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 消极过去视角
    他们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3. 享乐主义视角
    他们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4. 宿命论视角
    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 未来视角
    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小镭:《如何阅读一本书》:真正的好书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你不如想象,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心流”(flow)的概念为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所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径,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选择太多怎么办?

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现实中的选择困境可以用决策心理学中的“规则遵循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而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教育心理学家把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分为“常规型专长”(routing expertise)和“适应型专长”(adaptive expertise)两类。

1. 常规型专长

他们具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知识系统,可以以很高的效率把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材料按照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常规型专家往往是象牙塔里的学者,因为他们主要接触的信息内容是固定领域内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通常已经不对应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而是直接就最深层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他们就失去了从表层解码到深层的练习机会。

2. 适应型专长

他们可以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进化”,通过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来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适应型专家通常是实践型的专家,因为他们必须经常去应对那些超出单一领域的、非常规性的问题,接受各式新奇刺激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穿梭,因而他们的知识系统也就能够不断扩展。

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思维方式》一书中说,“理解的推进有两种,一种是把细节集合于既定的模式之内,一种是发现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1. 写作式操练
    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
  2. 游戏式操练
    荷兰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所著的《游戏的人》对文化历史中游戏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说游戏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假装相信”,因为游戏创造了一个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假想世界,有其独有的规则和秩序,而游戏的参与者则自愿、自主地“假装相信”自己进入了这个构造出来的世界。这种“假装相信”使得人们完全投入其中,乃至扮演其中的角色,他们沉浸在这个世界里,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主动维护这个世界的秩序。
  3. 设计式操练
    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我们正统的教育思维并没有对知识的融合足够重视。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为小的东西,再把那个小的东西进行细分,这种分解性思维的致命性缺点,就是一件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关联都完全被忽视了。就像在大学里,对原本一体的世界的洞察,却为了研究的方便被划分成很多个学科,更糟糕的是,即便在同一学科内,不同分支领域的教材出自不同专家的手笔,而对不同分支课程的讲授也都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这就导致了知识的进一步分隔。

小镭:BIM 的困境就在于,当我们需要以一个全局的视角提出解决方案时,才发现我们的知识体系是残缺不全的,这导致了我们的解决方案始终是残缺割裂的。

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神话学家坎贝尔发现了一个统一的神话模式,称为“英雄之旅”。英雄的故事一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置身正常世界、冒险召唤、拒斥召唤、见导师、越过第一道边界、遇到考验和敌友、接近最深的洞穴、接受磨难、获得报酬、踏上返回的路、复活和携万能药回归。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说:“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你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日本哲学家高桥哲哉说“哲学式的思考就是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

本书参考文献一览

前言

1. 乔纳森·科特者:唐奇.《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第一章

2. P3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我的自学小史》,收于《梁漱溟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 P4 “时间视角”英文为“time perspective”, Boniwell, I. and Zimbardo, P. G. (2004) Balancing Time Perspective in Pursuit of Optimal Functioning, in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相关论文还有很多。
4. P6 林德沃的说法引自: Stolarski M.,Wiberg B.,and Osin E (2014). Assessing Temporal Harmony: The Issue of a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in Time Perspective Theory: Review,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
5. P10 Trope Y., Liberman N. Temporal Construal.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3, Vol.110, No.3, 403-421
6. P14 “半衰期”英文为“half-life”,可参考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lf-life
7. P19 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黄灿然译,http://www.ruanyifeng.com/calvino/2007/09/why_read_the_classics.html
8. P21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9. P26 李欧梵《人文六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 P27 弗洛克《享乐主义手册:掌握丢失的休闲和幸福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 P29 “心流(flow)”相关论文和书很多,可参考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_%28psychology%29
12. P29 鸟类学家奥约的故事,扩展阅读可见: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591/

第二章

13. P36 选择相关的心理学论述可参考詹姆斯·马奇的《决策是怎样产生的》,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4. P38 绘本画家雅诺什的故事《哦,美丽的芭拿码》,豆瓣页面: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66733/
15. P39. 萨尔曼·可汗的思想和经历见《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浙江人们出版社,2014
16. P40. 迈克尔·雷《成功是道选择题:斯坦福大学人生规划课》,现代出版社,2014
17. P41 朱光潜《谈修养》,中华书局,2012
18. P42 本页中有四位人物,推荐阅读他们的传记,分别为:《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逻辑人生:哥德尔传》《数字情种:埃尔德什传》《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
19. P45 寻找隐含假设的方法,可进一步参考凯根《变革为何这样难》(Immunity to Chang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豆瓣页面: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726317/
20. P52 成长型心智,相关文章和书较多,初步了解可参考李颖生《成长型心智:不完全使用手册》:http://www.helenysli.com/ch/2013/11/manual-in-progress-for-growth-mindset/
21. P53 斯坦福大学的open loop university,网址:www.stanford2025.com/open-loop-university
22. P55 罗伯特·朗,个人网站www.langorigami.com,TED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3MjA3MDI4.html
23. P57 德鲁克的观点,《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4. P57 陈星汉的成长故事,参见:http://play.163.com/special/jianzheng_23/
25. P59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6. P60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7. P66 珍妮·苏克《我想看到的世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
28. P68 规则遵循理论参见詹姆斯·马奇的《决策是怎样产生的》,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9. P71 “内职业生涯”是个重要的概念,我最早是十年前听浙江大学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前主任金海燕老师谈到的,大家可以网络搜索了解。

第三章

30. P78 安妮·拉莫特《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商务印书馆,2013
31. P83 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中信出版社,2012
32. P86 明茨伯格《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3. P87 彼得·蒂尔《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34. P92 多任务处理中的任务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扩展阅读见:http://apa.org/research/action/multitask.aspx
35. P96 录制一首歌曲的过程可参考梁欢在TEDxZJU的演讲《一首流行歌是如何诞生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3ODI3NjY0.html?from=s1.8-1-1.2
36. P99 本雅明《单行道》,王涌译,译林出版社,2012
37. P100 彼得·布鲁克《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回忆录 》,新星出版社,2013
38. P102 罗伯特•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重庆出版社,2011
39. P103 克里斯·阿吉里斯、罗伯特·帕特南等《行动科学: 探究与介入的概念方法与技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0. P103 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1. P103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第四章

42. P116 蒙克《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浙江出版社,2011
43. P118 罗素《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1983
44 P119 弗里曼•戴森《反叛的科学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5. P123 琳达•达林-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6. P124 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47. P124 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8. P127 努维尔的故事,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 安藤忠雄研究室《建筑师的二十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9. P128 幾米 的故事,见冼懿颖《幾米的图像阅读经验》一文,收于《密林寻找树叶的探险:阅读的风貌》,现代出版社,2011
50. P130 怀特海《思维方式》,商务印书馆,2004
51. P132 金克木《书读完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2. P132 唐君毅《青年与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3. P133 徐皓峰《刀与星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54. P133 大头马《观察的途径》: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26681
55. P137 彭加勒《科学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
56. P140 安德烈•焦尔当、裴新宁《变构模型:学习研究的新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7. P145 王云五《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58. P145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59. P147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形式综合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60. P150 戴维•玻姆《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1. P150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2. P151 布罗迪的故事见罗伯特·卡尼格尔《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63. P153 保罗•格雷厄姆《黑客与画家》,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64. P155 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5. P157 村上隆《艺术创业论》,中信出版社,2011
66. P158 霍夫曼的话引自刘易斯·沃尔珀特、艾莉森·理查兹《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五章

67. P167 史蒂夫•哈里森《创意的秘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8. P169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69. P172 威廉•津瑟《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0. P173 季羡林《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71. P174 菲尔•柯西诺《英雄的旅程:与大师坎贝尔对话》,金城出版社,2011
72. P174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一部自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3. P176 两个图示参考《Gamestorming:创新、变革&非凡思维训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4. P178 詹姆斯•韦伯•扬《创意的生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5. P179 朱莉娅•卡梅伦《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6. P181 爱德华·德波诺《12堂思维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7. P18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独抒己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8. P183 皮克斯公司用旧工厂改装的大型办公空间,参见:http://it.sohu.com/20130702/n380408376.shtml
79. P186 《盗梦空间》的结构分析参考了罗伯特·麦基《故事》中的理论
80. P189 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81. P189、190 孔涅和德祖利埃的话引自《解码者:数学探秘之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2. P191 保罗•拉索《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3. P195 “思考像是用网逮鸽子”引自《布罗斯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布罗斯现通译为约翰·巴勒斯
84. P203 形态分析表格参见迈克尔·米哈尔科《米哈尔科商业创意全攻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5. P204 保罗·伊尔曼《飞行员航空知识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86. P204 鲍迪奇《美国实践航海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87. P205 小休伊特•海瑟曼 《怎样选择成长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8.P207 翁贝托·艾柯《无限的清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第六章

89. P216 本·霍洛维茨《创业维艰》,中信出版社,2015,P.224 再次引用
90. P219 优势识别器可参见 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91. P221 同20,表6-1为综合多个资料总结
92. P231 乔治·莫舍的话引自《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93. P232 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收于《民国课堂:大先生的背影》,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94. P234 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95. P235 德鲁克的故事,见《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德鲁克对话"日本商业圣手"中内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96. P237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中信出版社,2014
97. P240 《只是为了好玩: Linux之父林纳斯自传》,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98. P242 蒂娜•齐莉格《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9. P243 Bjork夫妇的研究成果较多,基础了解可见: http://bjorklab.psych.ucla.edu/research.html
100. P245 谷大白话的经历可见演讲视频《行百里者都靠死磕》,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006064/
101. P249 冯唐《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新星出版社,2011
102. P251 《线上幽灵:世界头号黑客米特尼克自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03. P251 程砚秋《我的学艺经过》,收于《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作家出版社,2012
104. P252 《启功给你讲书法》,中华书局,2005

第七章

105. P258 拉斯金的故事见《编程大师访谈录》,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06. P260 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7. P262 爱德华·霍夫曼《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8. P265 德鲁克《自我管理》收于《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9. P266 Andrew Hunt、David Thomas《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10. P275 彼得·考夫曼 (编)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11. P275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中信出版社,2010
112. P276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中信出版社,2008
113. P277 了解费曼,除了《别逗了费曼先生》外,还可参见费曼的学生戴森所著《反叛的科学家》中的部分章节
114. P282 彼得·蒂尔《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115. P284 乔纳森·科特者:唐奇.《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fx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