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式唠嗑体2019-44
早上4点多起床的我,打卡迟到了10多分钟。
转折点,出现在7:41打算出门的时候。
收拾完后,瞄了一眼手机,7:41。不知道为啥,脑子里一抽,觉得还有30分钟的冗余时间。于是,把这两天看的书又整理了一下。真正出门已经快8点了,结果,赤果果地迟到了😂
其实,我本想5点来钟出门的。
盘算了一把,到公司有点儿早,那会还是我自己比较高效的时间——在家里边记边看会比较方便。
我忘了自己拥有随时可以进入状态的技能。
比如说,在地铁里,踏踏实实啃几篇文章。坐电梯的很短时间里,顺便把收获简单写了:
“成为在人生路上能够彼此并肩的人,包括长度,深度,高度。”
“你要寻找的,是自己的天堂。掂量一下口袋里的筹码,看看自己还需要什么。”
太挤时学习的体验并不好。看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
旁边的人稍微一活动,光就木有了,看起来贼费劲。只好作罢,继续看手机。但看手机会被干扰,自己会主动被动地转移注意力。
这么一想,早起早出门,还是挺好的。下星期就试试,哈哈~
发现改进点,想办法实验
用结果证明,哪个才更好
最近老在想一个词:“价值。”
假如说,读者花了时间来看自己写的东西,读完以后ta能不能带走一些有用的东西?无论是我们如何从错误中去学习和反思,还是别的?
看书总结过一句话:
没人对你感兴趣,别人想从中看到的,是自己。
那么,我们呈现出来的,究竟是个啥样子?
总是纠结于小事?
还是见微知著,积攒每一点小进步?
或者,讲的都是“正确的大道理”,没啥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带着这些问题,我问了一下,自己最开始讲迟到,想要说明什么?
相信直觉,结合自身特点和环境做出更好的判断。
那么,我说明白了吗?没有。
有没有更好的案例?显然。
这也是我前两天给自己发信息,提醒跟自己玩一个“before & after”游戏的初衷。
“before & after”游戏,说人话就是“修改”。
打个比方,每天把自己写的主题记录下来,7天后,再就同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以蔡志忠对自己画画的要求来写文章:
做到当时能够输出的最好。
冲着一个字不改的结果去要求自己,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将单位时间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你可以浑水摸鱼骗自己一天过去了,也可以在临睡前满足地跟自己说:
“今天,我没有虚度。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