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隋唐五代之部——第二十八章:大时代之没落
盛唐的光辉,终于因安、史之乱而没落。自此以往,唐室政治,常在黑暗与混乱的状态下敷衍或挣扎。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是安史之乱的起点。宝应二年,史朝义自缢,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结束。但从实际的戡乱过程看,大唐并未解决安史之乱,充其量也只是首恶伏诛。
至德元年李泌语肃宗:“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以两军絷其四将。又敕子仪勿取华阴,使两京之道常通。然后以所徵兵军于扶风,郭、李互出击之,使贼往来疲于奔命。贼至则避其锋芒,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然后命师并塞出击,与李师南北犄角,取范阳,覆其巢穴。”时肃宗以太子受禅位,急欲收复两京,自见功,遂不用。
安史之乱的平定,李光弼、郭子仪名垂史册,而真正在幕后筹谋和掌控全局的,是白衣卿相李泌。
安史之乱刚开始时,唐肃宗六神无主,对李泌言听计从。随着形势略有好转,急功近利的毛病逐渐显现,最终以“收复两京,迎太上皇”这个让人无法辩驳的理由,没采取李泌的建议,导致安史之乱的平定并不彻底,直接结果就是河北藩镇的不受控制。
从唐肃宗的角度,他的选择也未必全错:
其一:如采纳李泌的建议,彻底平定安史之乱是有很大可能,但旷日持久,在那种环境下,变数太多。
其二:唐肃宗需要足够的功绩来堆高他的声望。毕竟他的皇位是一夜之间得来,唐玄宗还活着。而收复两京的功绩足够大,迎太上皇的举动又可以堵住悠悠众口。
其三:全面看当时的战局,不仅仅有安史之乱。当时西部边疆岌岌可危,在内部叛乱得到控制的前提下,转向边疆保卫。如果真是这样,倒也可以理解。
又以封其降将,遂成河北之藩镇。
河北三镇,指的是张忠志之成德、李怀仙之卢龙、田承嗣之魏博。
所谓的河北三镇,本质上还是安史之乱叛军。只因形势所逼,暂时安稳下来。
自此朝廷遂行姑息之政。
姑息的意思是,藩镇拥劲卒,自署吏,不贡赋,结婚姻,相联结,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时常暴起,甚至叛乱。朝廷无可奈何,只能最低程度维持大唐名义上的统治。
唐宪宗时朝廷与藩镇冲突又起。这次宪宗相对给力,将藩镇好好收拾了一回,于是诸镇相率归命。
元和号称唐朝中兴,平定藩镇。这个结论并不十分中肯,中兴只能是相对于他的前几任的比较结果。唐宪宗在位十五年,直到十四年才平定李师道,自己下一年就被宦官干掉了。
唐宪宗崩了没过三年,诸镇又乱。
第五编:隋唐五代之部——第二十九章:大时代之没落(续)
唐朝在盛运之下穷兵黩武,在一系列作死的操作下导致狼烟四起。而在内部,又步了汉室后尘,王室生活骄奢,宦官跋扈。
唐宦官之盛,兆自武后,而极于玄宗。
说起王室骄奢,贵妃娘娘又要背锅了。只是因为好看,或者说还因为懂男人而被唐玄宗专宠十五年而已。
细数流传下来关于她的一些事情。
——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个说明唐玄宗是真喜欢她,而且也有这个实力喜欢。如果放到现在,有个首富这么干的话,招来的也只会是万千女人的羡慕嫉妒恨,没什么其他大不了的。
——玉环羞花。四大美人各有特色,貌似这是褒义词。
——贵妃醉酒。喜欢喝两口,没什么道德败坏的。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算作为唐朝名人的白乐天,也没觉得她很不好,反倒希望那些虚无的传说是真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伤感的。
贵妃娘娘还真没什么出格的事情。至于杨国忠,权力在唐玄宗自己手里,背锅也该玄宗自己背。
宦官跋扈,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力士。
一个阉人,没啥兴趣,滚一边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