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化的浪潮之下,许多电影走向了逐渐的趋同化、保守化。诚然,电影商业化为更高级的特效、更专业的演员、更美妙的音乐提供了资金支持与物质基础;然而,电影整体价值是否得到提升,似乎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设计、制作,到播出,商业性的电影在获得许多好处的同时,也损失了许多。
在创作过程中,商业性的电影往往为避免失败,会选择已有的成功案例,以期获取较多的利润。这一行为,使得电影制作趋向于模板化、套路化,许多好的创意被商业化的浪潮埋没,许多独特的思考被商业性的巨浪冲刷。电影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传达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深刻的思想主题。而当电影走向趋同化时,其价值自然也就受到了减损。而在对已有的成功作品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又时常产生矛盾与不协调。许多看完《百元之恋》的人不喜欢“本土化”了的《热辣滚烫》,认为相似的情节在对主题加以改变之后,反而丧失了感染力。
既进行电影商业化,便难免摆脱企业间的投资合作。这种合作在使更多人参与电影制作的同时,也使“被迫合作"的情况出现。一些制作人由于合作关系,被迫使用相关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而无法使用其他更为合适的,使电影质量被迫下降。同时,一些投资带来的“植入性广告”的情况也常令观众恼火。商业性使电影的创作收到了更多的约束,便难免会导致其价值的减损。
商业性对电影的影响并不停留在创作阶段。在播出后,网络上的评价也难免收到“商业性”的控制。在网上,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为一部电影疯狂的刷着好评,而另一部分人热衷于提交低分评价。网络炒作、营销,也使许多电影企业将目标转移到商业性的提高关注度的手段上,而非提升电影质量,电影的价值也随之而降低。同时,在资本控制下,许多评价难以反映电影的实际状况,制作企业对于电影的优势和不足也难以知晓,导致制作质量进一步下降。
当然,在当今时代,电影商业化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只有处理好商业性水平与作品质量的关系,在稳步发展中寻求创新,在合作中注重质量提升,电影才能越来越有价值,才能为社会向上向善提供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