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君不老食斗斤,
平陵好歹寿头春。
廉荆刺身罪和令,
颇泪老陈父老亲。
前言:
身为邯郸人,廉颇与我而言,一直是“将相和”“负荆请罪”等典故的代言人,再有温度,穿越千年而来,早已冷冰冰。今天也算是给我个机会。
早之前,就有人提议写廉颇了,只是我一直误以为他他不符合我现在开设的“悲剧英雄人物”专题,今有幸一观,实在惭愧,虽然看似得了一个善终,对于廉颇本人,余生更像是寄人篱下,心心念念无不惦记自己的故土,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可能老死他乡是最不被忍受的吧?
译文:
廉颇老将宝刀不老,饭量惊人,持刀上马,虎虎生风,可又如何,抵不住谗言谬语,误了自己,误了赵国。
最终客死他乡,葬与寿春可能于我等凡夫俗子而言,远离了血雨腥风,远离了尔虞我诈,倒也落得清净,落得全身而退,可对于孔武有力的老英雄呢,尤其自己的母国正值多事之秋,恐怕那是活受罪吧。
如果廉颇死前回想生前种种,个人猜测,可能他想念更多的是那个他甘愿披荆请罪的蔺相如吧,有他在的那会儿,可能是赵国相对最稳定的时期吧,至于什么战功人头,只不过自己的正常发挥,没什么好炫耀的,一个国家的运作,不可能只靠武将来维持。
楚国山川多秀丽,比赵国的朔风穷岭养眼太多,只是恐怕此时的老将军没一点心情欣赏,想起长平之战的亡魂,想起邯郸保卫战的父老乡亲,想起赵国四壁漏风摇摇欲坠之势,不知道老将军是否会老泪纵横,情不能自已。
后话:
赵国有个怪象,王室一代比一代无能昏庸,大臣尤其是武将一茬又一茬的往上冒,偏偏时不时再来几个奸佞小人,吹吹枕边风,一次又一次的就吃这套离间计,到最后亡国,居然还能有李牧此等良将护国,真不知道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说实话,看完廉颇的生平事迹,再发挥自己想象力去写,想着廉颇老泪纵横,想着廉颇的幸与不幸,心里不是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