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故事,通常有三条线:明线、暗线和辅线。
明线,即叙述线,主要实现故事的理性目标;暗线,即情感线,主要实现故事的感性目标;辅线,即表达线,主要是协助实现感性目标。
这三条线明暗相间,只有当理性目标和感性目标都达到,才是一个好故事。那什么是理性/感性目标呢?所谓理性目标,是指听众心中的目标,比如给领导汇报工作,领导期望看到的,需要明面上说,重在叙述事实;所谓感性目标,是指讲故事的人心中的目标,比如辛苦付出得到认可,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等,是不方便明说,但希望听众能感受到的,这种感觉只有故事才能创造。
一般人讲故事,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讲,听众像听流水账一样,没有什么感觉。
为同时达到理性和感性目标,这时候讲故事就不能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这样的故事像流水账,不容易创造感受。所以,需要以终为始、有的放矢的对故事进行设计。
以校招工作汇报为例,按照实施的顺序,应该是方案设计、前期准备、现场宣讲、面试甄选、录用。也就是说这次校招结果在最后才会被提到。而听你汇报的领导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估计等不到你讲结果,就会打断你了。
所以,这时候,需要根据你的听众,调整故事的节奏。你可以先讲校招的成果,实现领导的理性目标,接下来他才可能专心听你讲故事,这个时候你再讲校招过程遇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团队如何配合,付出哪些努力、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就更加容易触动领导,实现你的感性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