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整天的课,看到杨老师的各种高端落地的各种项目,很受鼓舞。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1、如何解决众筹项目和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时的管理问题?
众筹的基本价值观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随着现在大工业制造能力的完善和提升,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百年之内,这个物产极大丰富的阶段应该会到来。对于受过正统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年人来说,参与其中,既是能力所及,也是情怀体现。但是,杨老师带领一众架构师们,为理想而奋斗,必然希望有一个能够凝聚受众,保护大家利益乃至增值的办法,遂提出全品牌模式,这是一个美好理想。我想杨老师可能希望自己和团队不仅仅作为思想家,还能成为带领大家创造价值、过美好生活的实践家。那么这个目标,除了全品牌战略,也许还有其他实现路径:
1)在思想理论方面,争取登堂入室,与共产主义思想、双创运动相结合,不妨改名为双创理论、共筹理论、创智理论等等,进行理论研究,成为实现共产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实践方法;
2)结合中国人讲求“关系”、“圈子”的特点,重建商业伦理道德,改造商会,使得商会或众筹协会具有仲裁、评价、舆论引导和奖惩功能,这样,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就会收到极大约束;
3)总会、大区分会、区域分会,具有引导、评价、资源汇聚和导入等功能,那么在众多众筹项目中,理应占有一定的股份,从而维持协会的良性运转,给社群全体提供基本的福利分享。
2、全品牌战略适用性问题
全品牌和多品牌战略其实是一个市场营销的话题。全品牌、大范围的应用,是一种大而美的模式,又与当下小而美的个性化的市场趋势,不太吻合,众筹想要颠覆的也正是大统一的商品。假设我们众筹来生产“杨众筹”眼镜,那么针对各种细分市场,一定有很多设计和款式,全品牌制造商未必会做到对群体需求的全面满足;如果有人设计出更好的一款,并采用其他品牌来营销,我们的社群应该也有选择的权利。
我认为,对于个性化成分比较大、心理消费占比较大成分的商品,不适于用全品牌,比如,服装、眼镜、箱包、化妆品等;对于涉及民生的、产品内在使用价值为主的生理消费类产品,可以用全品牌,如食品、农产品等;对于需要强大信用保障的商品,也可以全品牌战略,如首饰、古玩、艺术品;对于连锁经营的体验式消费,也适用全品牌,如美容、餐饮、旅游度假等。
全品牌战略通过广泛的群众基础来为项目产品做诚信背书,可以帮助消费者实实在在体验大而美。
通过这种全品牌与个性品牌的适用性分析和区分,既实现了全品牌策略对各项目的影响力,又不会在实践中,产生过多的干预,理论上也不会产生矛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