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264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07(2023.11.17星期五)
“躲猫猫”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1岁以前的婴儿与成人或年长儿童进行的一种游戏,是成人和儿童相互交往的形式。
游戏方法是,年长者忽隐忽现,或以手蒙面,或隐匿于物后,或隐匿于儿童身后,随即以声音为信号出现在婴儿面前或身后,婴儿对此常以微笑甚至大笑并挥手等兴奋性活动来反应。
这个游戏能满足儿童早期发展的需要。
儿童8--12个月的时候,对躲猫猫游戏突然有了极大的兴趣。每次我们在孩子面前,用手把脸捂起来,再打开双手让他看到我们的脸时,总会引来孩子悦耳的笑声。这笑声会助推我们不由自主地重复和孩子玩起来。
随着孩子学步,他们探索的范围变得更大,这时候,他们对藏物品非常着迷,他们会把柜子里的东西翻出来放进去,乐此不疲。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探索物体恒存性
皮亚杰著名的“藏东西任务”就是例子。实验中,皮亚杰给孩子一个有趣的玩具电话,在孩子探索一段时间后,把它用毛毯遮盖藏起来。
8--12个月的宝宝可以有目的地“移开”毯子,并“抓”住玩具。“移开”和“抓住”这一系列的动作图式,被皮亚杰认为是孩子所有解决问题的基础。他们会反复练习这项技能,让动作更加熟练和精确。
孩子能找到藏起来的物品,这是孩子认知升级的一个里程碑——了解“客体永存性”的概念。
最开始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东西藏起来了,看不见是不是就代表消失了?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宝宝在妈妈离开的时候哇哇大哭,因为他们认为:妈妈看不见了,是消失了吗?她还会回来吗?
随着经验和认知的发展,他们逐渐掌握了“客体永存性”,即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妈妈的脸被遮住了,不代表妈妈不在了,她还是会重新出现的,他们甚至会开始期待妈妈的脸重新出现的过程。
躲猫猫“再确认”的过程带来正向反馈和愉悦感
你会发现,宝宝在玩躲猫猫游戏时,最让愉悦最兴奋的并不是“躲起来”,而是“被找到”。他们会故意藏到大人容易找到的地方,等着你找到他们。
“我猜你一定会找到我!”“你果然找到我了!”这一心理活动过程,就像是一个正向反馈,正向反馈越多,孩子自然更爱玩。而“找”的过程,给予宝宝一段空白的时间,使他们更期待被找到的惊喜瞬间,带来学习的刺激感。
感受父母全情的“看见”和“陪伴”
捷尔任斯基说过:孩子最喜欢爱她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和小宝宝玩这个游戏时,我们会放下手机和一切杂念,全情地陪伴他们。我们还可以把他抱在怀里,用双眼注视他,这些都会让宝宝感受到全心全意的付出和陪伴。
躲猫猫背后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为独立奠定心理基础
对于8--12月的宝宝来说,躲猫猫游戏让他从认知上理解到“事物消失了并不代表不存在”。这种认知的升级可以让宝宝理解到父母暂时的离开并不是抛弃,爸妈还是会回来的。
这就为孩子过渡“分离焦虑”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学会“去中心化”,为共情和理解他人奠定认知基础
玩一段游戏后,他们会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藏得更好,不被你发现?我怎么样才能更快地找到你?你可能藏在哪?又不可能藏在哪?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就提出幼儿在思维方面存在着“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看到的一样。
在躲猫猫游戏中,儿童会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行为进行对照、比较,学会理解他人,会让他们变得容易同理他人,了解自己。
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更积极与环境互动的人
“藏”与“找”的过程,会协调孩子的身体动作和大脑思维,他们还需要在与成人的社交互动中调整策略和方法,让游戏保持有趣性,这样孩子会成为更积极与他人和环境互动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