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兰州,时年61岁。按现下的任职年龄,本该是离职退休的时候了,但此时的左宗棠正在筹备征战关外呢。
左宗棠的督署正是现在兰州城关区箭道巷一带。如今只有口口相传的一点记载,在地理上找不到丝毫的历史印记了。
左景伊所著《左宗棠传》,有一节专门记述了当时左宗棠督署后院的景致和风物,读来亲切可人。尤其是左宗棠所题几副对联,引人追思远去的城市记忆。
话说左宗棠的督署后院叫节园,临近黄河。
他在园内开凿了几个水池,派人造了一具简易水泵,从园北的黄河打水上来,引入池中流淌。水流到最后的一个池子,混浊的黄河水变清了,他为池边的一个小亭取名“澄清阁”,并题了一副对联: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我读此联,读出一种小感慨和一种大感慨。
上联是小感慨,左宗棠连年征战在外,公务繁忙,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聚,而亲人又一个个去世,他只能哀思在千里之外,思乡思亲之情,自是万般浓重,也无以如愿。这时,借中秋月来抒写心中愁情,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心中的思念真挚深切,好像气息想通一般。
俗话说:“千年不见黄河清”。如今,左宗棠引得黄河之水入节园,流过一池又一池,终得千年难见的清清黄河水,心中的惬意自然洋溢出来。而其中更有着家国情怀的大感慨,这就是他将要挥师关外,收复失地,胸中的豪情巧妙寓于清澈水流之中。
“澄清阁”转东向南,又有一个小亭,左宗棠取名“瑞谷亭”,意在那年的甘肃,多产瑞谷,自然是吉祥如意的年景。左宗棠为亭子也题了一副对联:
五风十雨岁其有,
一茎数穗国之祥。
地处内陆的甘肃,以苦甲天下而著称,碰上多风多雨的好年成,粮食丰产,百姓安康,必定是天大的吉祥之事,左宗棠作为治理一方的官员,心中的喜悦之情就这样寄予笔下了。
在“澄清阁”的北面,还有一个小亭,左宗棠取名“槎亭”,寓意为天河中摆渡的小舟,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用。左宗棠题联曰:
八月搓横天上水,
连畦菜长故园春。
我的理解,这抒发的仍是左宗棠深深的思乡思亲之情。尤其是,左宗棠大概想起了湖南老家的连畦菜地和满园春色,此情甚浓,但远不可及。
三亭之后,水流入一个大池中,左宗棠取名“饮和池”,再题联曰:
空潭泻春,若其天放,
明漪绝底,饮之太和。
左宗棠还写有一篇《饮和池记》,记中说:“清流汩汩,注大池中,命曰饮和,用工万九千余,皆亲军力,未役一民也。用钱五百余缗,使之者俸余也。”
修这个池子,劳动者都是他的亲军,而且所有的开支出自他的工资。读到此处,想起他每年只给家人一点够用的生活费用,而把工资的大数都用给了军队补贴和公益事业等方面,让人顿生格外的敬仰之意。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所在,值得可歌可赞啊!
园之临近黄河的一面,还有一处“望河楼”,左宗棠书写横额“大河前横”,并题联曰:
积石导流趋大海,
崆峒倚剑上重霄。
联中借大禹治水的典故和崆峒山的巍峨高耸,绘写黄河之涛涛东流和望河楼之高大雄伟,也抒写了胸中的志气、勇气和大气。大凡历史伟人的笔下,多拿大江大河和大山高楼来作意象,为心中的世界立一个阔大的境界。
左宗棠既爱读书,也一直热爱农事,作为61岁的老人,他在园中开了一小块菜地,亲自耕劳其中,种有家常小菜。他给菜地也题了一副对联:
闭门种菜,
开阁延宾。
大概左宗棠拿他下地种得的小菜,常常简朴地用以招待来客,一闭一开,短短八字,劳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也。
这节园,左宗棠还经常开放空间,让老百姓游乐其间,足见其为政的亲民惠民。
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现在完全荡然无存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
今后,我若有足够的心力,整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