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长假的第一天在家躺看了一天,追了一天的都挺好。临睡前,脑子里满是明玉和厨子在茶山采茶的乡野情趣还有在古镇客栈里的原味乡土风。
第二天,醒了。
窗外阳光灿烂。
我得出门。
南充的春天特别特别的短,我不能浪费这短暂的春日暖阳。
去哪?
一定要走高速。
免费通行、能搞点创作、有吃、有友…那就周子古镇吧。

周子古镇:被誉为嘉陵江上最后的码头古镇。长约1000米的百年古街,位于蓬安县下河街,周子古镇兴于唐宋年间,千年积淀,蕴育了厚重独特的码头古镇文化。现还有不少居民常年居住在这座古镇里。
一、古镇风景
说走就走。
在高坪喝了粉直奔蓬安而去。

上一次来周子古镇好像还是两年前。
天气甚好,太适合拍个照片了。游客比较多。
趁着九点钟的阳光,拿起手机赶紧拍了几张。
摄影艺术,就是用“光”的艺术。用光,说的就是把钱用光和合理运用光线。







二、古镇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城一味。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再小的城市都有属于它独特的味道。
豆干和麻花是周子古镇点味道。豆干以曹氏豆干为代表,麻花以姚麻花为代表。
和其他古镇满街的扭扭糖和玉器店:比起来,在周子古镇的主街—下河街上,姚麻花便是三步一店五步一铺。
满街都是姚麻花。



下河街口的唐氏雕刻。





三、古镇风味
我出生在嘉陵江边。
很小的时候,老家的场口的那家锅盔摊子是童年记忆里最深切的回味。少年时,写过一篇“圆圆的酥锅盔”投稿发在了《读与写》报纸上,还收到了我人生的第一笔稿费。
所以,锅盔,一直是我钟爱的食物。
到周子古镇多次,这是第一次吃邓记锅盔。
邓记锅盔的特色是红糖锅盔。据老太太说,她家世代以锅盔为生,始于王家场。她家的锅盔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老邓家的锅盔技艺传男不传女,之所以传到了老太太这里,那是因为她做了老邓家的媳妇。

老邓家的锅盔面筋道,厚实,入口有嚼劲,入口化渣。





四、古镇风流
卢静,古镇著名女画家。
在我眼里,她就是古镇里的风流人物。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说的就是她。
我也忘了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反正有好些年了吧,前些年还常有些往来,来南充还住过我家里。为谢我跟她的这份同床共枕之情谊,她还送过我一幅她抄的心经。2014年7月,我刚到工银安盛搞公益活动时,她还来给我站过台。
这两年关心彼此都是在朋友圈里。天天看她在万寿宫里风生水起。
今日走到万寿宫门前了才想起给她打一电话问她在哪,回我“在万寿宫”。

周子古镇的万寿宫,是一座四合院似的仿古建筑,从房梁上的雕花到地面上的石缸,都极其考究。因为总是大门紧闭的关系,早些年的万寿宫在下河街所有的旧式建筑中,让人觉得神秘而且充满好奇,直到最近几年,卢静开始管理万寿宫,万寿宫才开始对游客开放,这才揭了多年的神秘面纱。





四年前,卢静进驻万寿宫。
万寿宫在她的打理下变得日渐具有文化气息,古镇的汉服文化也在她的推动之下日渐盛行。
现在她俨然已是万寿宫的主人。
现在的万寿宫像是她的世外桃源。
喝过她泡的茶,临走,还抱走了一盆她养在万寿宫门前的一盆铜钱草。
她是坚守在万寿宫的女子,她的宁静如同下河街的清晨,缓缓流淌。
但她从来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似火焰的奔袭,如她的舞蹈一般。

五、河舒豆腐
河舒豆腐产于相如故里蓬安县河舒镇,其余之地虽也有打着“河舒豆腐”牌子的豆腐可吃,但却始终没有当地的豆腐吃起来正宗,地道和巴适。
说起来“到河舒吃豆腐”这事还是发生在20年前了。虽然家门口就有一间“河舒豆腐庄”,但也想不起去光顾一次。在我看来,这跟“南橘北枳”是一码事。河舒豆腐一定要在河舒镇上去吃,那才正宗。
今日之行怎可没有河舒豆腐?



时间不到下午五点。
厨师和服务生都极不情愿的接待了我们。
我们也很识相的点了两豆腐吃完走人。没啥特别,就是了了一心愿。
“到河舒吃豆腐”这事,以后,再也不想了。

我是何南英。
一个喜欢拍照喜欢戳点文字的人。
如果您觉得好,随手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