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写作以后,接触了更多的文章,也思考了更多的事实。特别是历史上的一些我们熟知的事件,背后居然有着别样的真相,这让我很受震撼。
01 尧舜禹的禅让居然另有隐情。
从小我们就被教知,尧舜禹是三位非常有美德的帝王。尧在年老的时候,把帝位禅让给了有德望的舜,舜最后又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于是, 我们心中就有一个信念,最初的帝王品德很高尚,人民很质朴,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随着考古发现,出土了关于尧舜时代的史书。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尧并不是心甘情愿禅让给舜,而是因为晚年的尧,权力被舜架空了,不得不把帝位禅让出来。舜后来禅让禹,那也是被禹的功劳和口碑所迫,心不甘情不愿的让出了帝位。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熟悉我国历史,就会明白,政治权力历来都是嗜血,使人上瘾,让人六亲不认的。仅仅为了权力,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残杀的不可胜数,更何况为了高高在上的皇权。
那为什么会有他们禅让帝位的美谈呢?这要归功于儒家,儒家为了天下人民的思想归顺、平和,便做了这样的噱头和宣传,立下这样的标杆,让后世作以此为榜样。
02 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
还有一种真相,是后人为了他们的统治,有意编排出一套利好的故事,使人深信不疑,无从辨别真伪。
“赵氏孤儿”的故事,电视和电影都演了不少,《赵氏孤儿》同样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它以“恶人杀了孤儿全家——孤儿被恶人抚养长大——孤儿最终向恶人复仇”的叙述模式展开。由于这一模式最早、最成功的文本来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所以被后世统称为“赵氏孤儿型故事”。
在这段忠奸对立、正邪较量的震撼人心的“历史”背后,是被掩盖掉的另一段,无关忠奸和正邪,只关乎政治阴谋和利益分配的历史。
赵氏孤儿的真相,是由家族通奸引发的灭族阴谋,从头到尾没有忠奸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参与各方的利益权衡和不良动机。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下宫之难。
所以,一旦赵氏后人掌握了书写历史的权力,他们一定会对这起赤裸裸、血淋淋暴露家族丑闻的事件进行重新铺陈。
修改和美化本家族历史,几乎是每一个家族的本能。《史记·赵世家》讲述的“赵氏孤儿”故事,正是战国时期赵国对“下宫之难”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进行重新修饰和创作的结果。
当我们拨开历史重重迷雾,看到那片真相的曙光时,内心那根弦会不由得大受震颤。鲁迅说,翻开古代书籍,只看到两个字“吃人”。
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制度下,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们认为的美好,看到的表象,往往都没有那么单纯。
03 《红楼梦》隐含的残酷世界。
人性从来都是善与恶并存,而且它们各占一半,在某个时刻,人可能是天使,在下一个时刻,可能就是魔鬼。
古典小说巅峰作品《红楼梦》,其中一个人物香菱,她的离奇悲惨命运,让我们从中看到那个世界的残酷。
香菱最初的名字,叫作甄英莲,是一个殷实诗书人家甄士隐的女儿。道士看到她,就说“有命无运”的孩子,她几经转卖,最后落到了呆霸王薛蟠的手中,做了个小妾,偏偏薛蟠是个使性弄气的贵公子,把香菱弄的死去活来。还是薛姨妈好心,知道儿子的心性,让香菱留在自己身边,才最终保全了她的性命。
脂砚斋在做评的时候说,“甄英莲”其实就是“真应怜”。可特别讽刺的是,在甄英莲从中上人家的小姐一路被拐卖为奴仆,直至走向绝路的过程中,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怜悯过她。
香菱之所以无法获得众人的“真怜”,其实不是因为人贩子的丧尽天良、贾雨村的忘恩负义或者薛蟠的使气任性。而是那个世界里,大家都默认人奴役人是合法,社会需要这种“燃料”来维持燃烧。
小姐们需要服侍、呆霸王们需要娶小妾,那就必须得买丫鬟,而丫鬟的来源除了等着穷人们卖女儿,也就只好等着人贩子拐卖女孩来卖。人贩子的存在,在这个运作机制中,降低了贾家、薛家这种高门大户的“用人成本”,让他们能多撑一阵子荣华富贵的时日。
细细想来,这便是《红楼梦》里面血淋淋的真相一角,让人不寒而栗,后背发凉。
因此,真相总是在表象之下,本质总在深处隐藏着;而表象下的真相、隐藏着的本质,才是人性和世界的真实。我们看待历史和文学作品时,要多一份体察真理之心,要多怀有一份悲悯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