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是眾多啓蒙教材中的佼佼者。俗話說讀了《增廣賢文》會說話,讀了《幼學瓊林》走遍天下的說法,可見其接受的重視程度。因此,我覺得,以故事的方式傳遞,不僅可以讓家長領略古文的風採,又讓孩子們和家長有共同學習的機會,耳濡目染。因為《幼學》的內容,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旁及人倫制度,治國之道,保羅萬象,所以,我們節選幾段,呈現給大家 。
【原文】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
(1)混沌:天地未開闢以前的樣子。
(2)乾:天,屬於陽
(3)坤:地,屬於陰
(4)奠:定
(5)凝:結
(6)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7)政: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人類國家政事格局井然有序的來歷和參照,所以稱為【政】
【譯文參考】
天和地未形成時,一片混沌,當混沌分開時,天地就形成了。輕的清氣往上升而形成了天,重的濁氣則往下沈凝成地。太陽、月亮、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叫做七政;天、地、人合稱為三才。
【課文講解】
中國人的祖先認為自己的那片 土地是神州,是中原,是神傳文化的中心。自己是女媧的的後人,天地萬物是神的造化,人與文化,都來自神傳,所以叫做神傳文化。知曉一切人類的東西,都來自天上,感恩於天。因此,古人的著作,都基於此,反應的是傳統的宇宙觀,天下合一的觀念。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就難以理解,並且會覺得古文難懂晦澀。古人從生活、歷史、文化到治國,都與天地貫穿一體,認為人的一切與天地對应;從百姓到天子,也都懂得天理而行,形成敬畏天地,重德行善,次序井然,奉行禮儀大國風範。
因此,當時的人們人人皆知陰陽五行的道理。這裡開篇講天地萬物的來歷,為的是具體向孩子們講述陰陽五行與三才這些人直接看到的,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知識。讓人不要忘記自己受命於天的來源和使命。因此,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絕不會與天地割裂。
所謂日月五行,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太陽系的核心,五星代表五行,太陽和月亮代表陰陽,陰陽五行構成宇宙的萬事萬物。古代聖王管理天下,必須仰觀天象,通曉天意與五行之道,順天意管理萬民和國家,為人始終奉行【仁義禮智信】這無常之道。
五行
而外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效仿日月五星的排列,讓國家以君臣的形式各就各位,個行本分,遵天意而為。因此整個國家在鼎盛的時期,人人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靈,道德維持在一個比較仁慈有序的狀態。
不僅是外在社會,我們內在的身體健康,也是遵循陰陽五行之道。人體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左側為陽,右側為陰等,五臟六腑都是遵行五行和陰陽之道,因此,人的行住坐臥,都要和天時。
五行相生相克
那麼天地人三才,把人與天地合在一起,更是直接表明天人合一,人乃天地所生的宇宙觀,也表示著人有通天地的智慧。因此中國人從古不敢違逆天意,為所欲為,也十分珍視生命,認為人命關天。五千年的文化才得以輝煌延續,被譽為天朝文化。
——资料转自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