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TT又表现出一点轻微的分离焦虑,她会抢在我出门前问: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啊?可以不去吗?如果TT还是个小宝宝(<3岁),我会抱抱她跟她说我很理解她这种情绪,并且我很快就会回来不用担心,然后用好玩的东西转移她的注意力。但是现在,她已经是上过幼儿园的大孩子了,自我、独立有主见,不正面回应而是转移话题的做法已经“骗”不了她了。
那怎么正面回应?
我问了身边很多家长,他们都说:上班是为了赚钱呀,赚到钱才能给你买玩具啊。说完家长自己都怀疑这个回答是不是不太好。一个同事这么说后,她儿子就把家里的车队排排队,拉住妈妈不让走,说话还不麻溜,意思是表达很到位:挖机也有了,大吊车也有了,我不用买玩具了妈妈不要上班陪我玩吧。
不瞒大家,我也曾经这么回答过,结果还要糟糕:TT是很难割舍新玩具和冰淇淋的,所以用“借力打力"这一招追问“那cc妈妈不上班她家不用赚钱吗?”,差点把问题带到了“为什么别人家比我们家更有钱”的深沟里。
仔细想想,「上班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你」虽然是大实话,但既没有解决孩子的疑惑也没有解决分离焦虑的问题。
所以,这次,我决定好好跟她说说上班这件事。
「所有的妈妈都在上班」
是的,很多妈妈在成为妈妈以前,就已经在上班了。
比如,你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她上班的主要工作是照顾小朋友,教小朋友各种知识。但她最近刚刚生了小宝宝,就变成妈妈了。
当我说出这个事实的真相时,TT表现得十分惊奇,又有一丝恍然大悟。
在这么大的孩子眼里,妈妈就是妈妈,当他们知道妈妈并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时,会很意外。但也欣然接受,因为「工作的妈妈」(working mom)听起来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妈妈太能干了!

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这样的概念:工作,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职业。
在这个包容的互联网时代,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职场,而是有了更宽泛的含义。有些妈妈会在家办公,做兼职是一种工作,烧饭打扫卫生也是一种工作。有些妈妈可能会在家休息几天,再出差几天。但不管是待在家里还是出门上班,所有的妈妈都在工作着,而且她们的工作都很重要!
妈妈为「什么」而上班?
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前,我们是不是得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而上班?
为了钱当然是一方面,它很真实,但不能直接这么回答,因为它不够客观,夹杂着负面的情绪和调侃。孩子是分辨不出来这里面的戏谑成分。我们的回答或许正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观。我们当然希望他们有着更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因。

有人说:工作,是一种想去体验一个更大世界的欲望。
有人说:工作,是一个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自我完善的过程。
有人说:工作,可以帮助他人,体现自己的能力,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也有人说:工作虽然辛苦,但可以锻炼人性、磨砺心志。
……
这些正向回答都表明:人们为什么工作并不是由工作内容决定的,而是由这个人是谁决定的。我们主动选择工作,认真对待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要解决各种新难题,锻炼了我们勤奋好学的特质;我们要计划周全,培养了我们高瞻远瞩的能力;我们要沟通交流,养成了我们与人为善的品性;我们要加班加点,磨练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心智。工作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趋于自我完善的过程。
不过,这么说孩子肯定听不懂。我们可以这么告诉他们:
首先,是妈妈自己选择要上班的,我热爱工作!
有些妈妈可能会觉得,扔下孩子去工作,还很爱工作,这样的感受是错误和自私的。其实妈妈首先是个体,然后才是妈妈。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去工作,都不应该被指责。对孩子而言,如果我们表达出”妈妈也不想去上班,但为了赚钱不得不去“的态度,也是不利于孩子金钱观和职业观的建立,这会让孩子以为上班=赚钱,妈妈自己也不想去上班,只是被金钱控制了。
其次,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乐意!
有很多人上了一天班筋疲力尽了,回到家很烦躁,孩子来粘你就会叨叨辛苦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孩子听到后可能会因为内疚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讨好家长,这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塑造都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展现坚韧的一面,可以累但不能烦,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积极向上的人,请以我为榜样吧!
工作可以让我更有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爱你
工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提高。但是关于这一点,TT不是很好理解,也不知道跟她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举了个例子:在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制定完美计划的本领,就运用这种能力给她安排妥当了足足一年的活动。现在一到周末她就可以翘首期待,会有怎样有趣的活动在等着她呢?可能是看演出,可能是去户外,也可能是最简单的亲子时光。我想让她知道,工作可以让我充满能量,这种能量可以宠着她包围着她!
工作可以赚到钱,赚钱也是一种能力
再回到钱这个话题,工作当然也是为了赚钱。如果我的工作做得比较好,我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就是钱。让孩子早点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走的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可以借此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正所谓赚钱是一种能力,用得其所是一种智慧。所以,我态度诚恳地跟TT说:你现在还小,还没有学会足够的本领赚钱,但是你可以帮助我们计划怎么花钱,这个事情特别重要。从那以后,家里每周买酸奶的工作就交给你了!

现在,TT 基本上可以平静接受我每天的离开。当然她的情绪会反复,但这没关系,就跟我们自己一样,一直在工作与陪伴之间寻找恰如其分的平衡点。时而焦虑,时而坚毅,但总归是顺流前行的。:)
最后,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经被为什么要上班问倒,不妨试试这2本绘本,适合3-6岁的孩子阅读。
| 第一本是「妈妈去上班」
讲述的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都在做什么,帮助孩子在理智上理解上班是怎么一回事。

| 第二本是「我妈妈上班去了」
这一本阐述「妈妈虽然上班去了,还是很爱你的」这个道理,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克服分离焦虑。

(我的简书:会赚钱的妈妈,会定期分享关于赚钱和养娃的干货。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