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读钟求是的小说《比时间更久》,感觉他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独具特色,以下是具体评述:
1、虚实结合
新颖的结构安排:小说分为“虚构部分”和“非虚构部分”,打破了传统虚实之间的边界和羁绊。
虚构部分以儿子视角展开,讲述年近79岁的父亲周文振执意要把名字改回“周大正”,儿子为满足父亲需求到派出所求人办事,哪知手续不合规后来照朋友指点制作假身份证的故事,设置了诸多悬念,如真假身份证之间的“意外”情节,使故事充满吸引力。
非虚构部分则是虚构部分的原型解说,以作者视角跳出来写,让读者了解故事背后的真实素材来源,使叙事更加自由而深邃。
结尾处又添加一小段虚构部分,让故事更加完整,富有深意。
这样的设置增强故事的张力与深度:虚实的叠加使文本具有了内在的张力和呼应。虚构部分的悬念和想象空间与非虚构部分的真实查证、构思相互印证,既让读者沉浸于精彩的故事情节,又能感受到故事背后的真实情感和生活逻辑,使小说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呈现上都更加丰富立体。
例如,通过虚构父亲改名的情节引出悬念,再用非虚构部分揭示背后的初恋故事,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爱情在时间长河中的坚守。
2、悬念设置
巧妙制造悬念:在真假身份证之间,小说设置了诸多“意外”悬念。如回忆父母恩爱镜头、儿子在公安局有朋友等情节,在抛出制作假身份证这一构想前兜了很多圈子,这种“兜圈”很见功夫。
这样描写设置使得读者会好奇父亲为何如此执着于改名,以及后续拿到假身份证后会发生什么,父亲是否会发现假象等,使小说的空间一下阔大无比、引力无限。
持续吸引读者:悬念的层层递进不断吸引读者深入阅读。从父亲提出改名的悬念开始,到后续关于父亲初恋对象“她”的种种疑问,如“她”是谁,父亲与“她”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等,让读者始终保持好奇心,想要探寻故事的真相,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3、多重视角转换
丰富故事层次:虚构部分以儿子视角来写,读者可以从儿子的角度感受父亲的奇怪要求以及儿子为满足父亲所做的努力,体会到儿子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非虚构部分则采用作者视角,跳出故事本身,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查证和叙述,使读者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和真实来源。视角的转换丰富了故事的层次,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立体感。
深化主题表达:不同视角的运用有助于深化小说的主题。儿子视角下展现的是家庭情感中的理解与守护,作者视角则更侧重于挖掘故事背后的爱情和人生意义。通过多重视角的交织,使小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更反映了一代人的爱情悲喜和精神肖像,让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4,情感细腻描绘
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如父亲对初恋的深切守护,通过父亲执意改回旧名这一行为,展现出他对初恋的思念和美好回忆;儿子对父亲秘密的守护,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在制作假身份证的过程中,儿子的纠结和努力都反映出他内心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小说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读者可以感受到父亲对爱情的执着、儿子对父亲的孝顺,以及蝉老师用半生光阴封存的青春记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小说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