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五回是小说最重要的章节,是为整本书定调,有着统领全书的作用。我阅读几次,又各处查寻资料,有所理解和猜测,写于下文。当然,还有多处未解,也有分析不准确之处,得看且看罢了,不必认真!
第五回回前诗“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此诗不必多说,交待此回主要写宝玉游幻境观册、赏曲。接着写用较少文字写了宝钗来后贾府后,众人和黛玉的反应。宝钗因与黛玉性格不同,“大得下人之心”,“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由此,黛玉有些“不忿之意”。黛玉心情不好,多有原因,一是上述缘故,二在第四回有说薛家虽住在贾府,但日用供应是花的自己家的钱,黛玉则不同,是真正的寄人篱下。为此,黛玉在此回落下第四次眼泪。
后文笔锋一转,直写宁国府赏花宴请荣国府众人。在秦可卿将安排贾宝玉睡觉时,贾母认为她是个“极妥当的人”“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如此高评,说明秦可卿非一般人物,后回章节又说她是小官抱养的女儿。有专家说她是“老千岁”的妹妹,不可知,待解。至于重媳妇第一个得意之人,也有另解,我认为这不过客套话,因为查了人物关系图,此时贾母重孙媳妇只她一人。
秦可卿笑说住我屋里,此处也有争议,说那时房间皆以丈夫来名,此处应该说贾蓉的房间。秦可卿房中一应摆设皆非同一般,多为香艳之物,注解为作者杜撰,不可解,两则观点,一若是实写,作者有意透露秦可卿的身份;二若是虚构,为宝玉神游幻境渲染气氛,奠定情调。段末“猫儿狗儿打架”,在这里,有疑问,在这样的地方,何来猫儿狗儿,大指是防止外人来吵醒宝玉,也是为宝玉神游奠定基础。
其他不再多说,直接从石牌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说起。这幅对联出现两次,甄士隐见过一次,另外就是宝玉这次。作者让这两人都游于一处,是有特意安排的,这两人日后会不会还有所联系?注意这里甄士隐并没有踏入太虚唤境之中,而宝玉是进入境内的。
后一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有警示宝玉勿坠情海之意,因为警幻仙子受托就是为了宝玉脱离情困。
至于“薄命司”的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研”是对红楼儿女命运坎坷感叹的总结,也是对宝玉的警示。接下来就是本回的重中之重,先写“又副册”和“副册”三位丫鬟的判词,这里显示出地位的高低,也暗示了香菱不是丫鬟命,与袭人、晴雯是不同的,故后来嫁于薛蟠。正册的判词不一一诉说,提示些查阅资料,供大家阅读时参考。
第一首判词:黛玉之死,有人猜测“玉带林中挂”有悬首而死之意,有人说在“冷月葬花魂”有沉湖而死之意,当然,续书人是说她病死。另外,这里的金簪有宝钗孤独而死之意,且在冬天飞雪中。此首判词是黛玉和宝钗合起来作的,事实中俩人却不和,其中和判,不明其意。
第二首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有古本“非”为“谁”,“榴花”暗喻怀子却没有生下来。专家推测元春告发秦可卿神秘身份,导致那股力量的报复,在三年后死去。
探春不说,第四首:“湘江水逝楚云飞”,有史湘云死于湘江边上的意思,前一句也有说她婚后生活美好短暂的意思,具体不祥。
妙玉判词,至今还没读懂,只知妙玉虽入空门,但心在尘世,有人说词中“金玉”指金麒麟和妙玉,可能妙玉心里装有着与金麒麟有关的人。
迎春、惜春不说,判词意思明白,惜春出家早在第七回她与小姑子聊天就有伏笔,已经注定。
王熙风的判词本也不用说,但是“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初读怎么也不懂,后来查询资料,得知作者用了拆字法和谐音,其中“三人木”为“休”字,当然亦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我认为“聪灵休”说法较正确。
巧姐与李纨判词不用多说,想必注解都有,结局与高鹗续写大同小异。
最后一判词:此词“情”字出现了四次,你说她不是因情而死,鬼都不信,而且这里的情是因为情面还是爱情,或者其他什么情就不知道了。“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句诗不难理解,但理解出来反而更加迷惑,简单说都讲不肖的人都来自荣国府,开始造祸的实际是宁国府的人,这就有问题了,贾家败落时,秦可卿死了有多久了,且是病死,她的死与贾家衰败有什么联系?不知
十一判词,却有十四首新曲,抛去引和尾,还有十二首,按理来说曲是为补充判词,一一对应,现在却多了一首出来,这首又是写哪位?初读十分不解。
{终身误}:宝钗和黛玉,不用多说,有了所谓“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最后的“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充分写出了宝玉即便宝钗如何好,他还是不为所动,一心念黛玉。
{枉凝眉}有人认为直指黛玉,我开始认为也是黛玉,甚至还认为是元春,因为一一按顺序对应嘛,细看之后,不是元春,不解,查资料除了黛玉之外还有种说法是史湘云和妙玉的合曲。有演曲之前,四位仙姑恰恰写出了名字,分别是“痴梦”“钟情”“引愁”“度恨”,这四人便对应黛玉、宝钗、史湘云、妙玉。几种认为,我觉得最后一种更为正确,我也写小说,取名都是为后文更好叙述这个人物,且要花些笔墨的,如果不是重要人物,便可一笔把他带过。
三曲过后,宝玉此时有反应,而后面十一首当中都没有写任何反应,作者单从这里中断,定有深意,未知,不加推测。
{恨无常}:“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有推测元春被逼勒死。“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须要退步抽身早”劝父母早日脱身,早作决定。
{分骨肉}:不多说,注解有说明,无异议。
{乐中悲}:“水涸湘江”再次暗指史湘云故去之地。
{世难容}:“王孙公子”专家推测是“陈也俊”,因还未读至,不解。
{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皆不重提,曲意易解。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指秦可卿悬梁自尽。后一句,有指贾珍。“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此“敬”乃贾敬,推测贾敬早就知道贾府命运,而他作为宁国府的第一长辈,却出家不顾。
{收尾}:总结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果。
这一回,说的东西太多了,也非常重要,还有问题去探索。上文中所记是我在书上作的主要标记,不过摘抄一部分,并不完整。我想有兴趣看完此文的人,当然对红楼也十分熟悉。若上文诸诉有岔,或者有不同见解,可留言评论,共同商讨,岂不更有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