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手巧,手巧而后心灵?
“心灵手巧”形容一个人心思敏捷,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百度百科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心灵手巧的出处
我之所以忽然想起这个词语,是因为今天上午参与六年级毕业考试的试卷装订。这次的试卷装订不是用订书机装订,而是需要用针线装订。装订过程是,先用锥子打眼,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的缝起来,要求两面都缝。
要求看似简单,等真的穿针引线,拿着针缝起来的时候,看到差距。有的老师缝的比较快,手里的针灵巧的穿过每一个打好的眼,娴熟的把长长的线拉过来拉过去,缝出来的试卷针线平整。有的老师缝的比较慢,手里的针好像不那么听话,缝出来的试卷针线有些歪斜。还有的老师可能因为缝的方法或是力度不够,缝起来的时候还露着学生信息。
这样的对比让脑海里忽然出现“心灵手巧”这个词。我们的老师难道不心灵吗?为什么拿起针线却有有些“手不巧”。
原因是不是因为很久没拿针线。我自己也已经很久没拿过针线,刚才拿起针去穿小孔的手感觉还有点不听使唤。本来一个手就能完成的动作需要两只手配合。
原因离不开我们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太过于方便。会做针线活的越来越少。衣服都是服装厂做的,谁还会亲手缝制一件衣服。修衣服也会去找专门的裁缝修补。拿起针线的时候真是少之又少。
不过,我们的大家的手还是很巧的。第二场考试结束,大家装订试卷有了经验,再装订就找到了感觉,大家缝制水平大有提高,缝的都又快又好。
想着想着就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手巧”吗?我们的孩子的手是巧的,他们天天写字,字写的漂亮的手定是巧手。写字需要的是手眼协调。他们拿着画笔的巧手,描绘美好明天。他们的巧手用积木拼搭心中的梦想。他们用巧手弹奏一曲曲动听的乐曲。他们也许会用巧手练习游戏通关技巧……但他们好像也像我们一样不怎么穿针引线,也没做过针线活。是我们孩子的手太忙了吗?应该不是,是我们孩子的心太满了。心里装满作业、拿得出手的特长、电子产品……心里没有地方容的下针线活。
回忆我们的童年,离不开沙包,缝沙包成为童年永恒的印记。一个一米多高的小娃拿着一块旧衣服,在观察选择一块可以做沙包的布料。选好材料,小小的手拿着大大的剪刀咔嚓咔嚓剪成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布块。准备好针线,正式开工。一针一线把两个面缝在一起,一个立体的沙包样子出现了。再装上小麦或玉米粒,封住口,一个沙包做完了。长长的舒一口气,释放一下自己半天的辛苦,再抒发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悦。亲手做出的沙包,踢起来的感觉是现在的买的鸡毛毽子永远体会不到的。记忆里,自己还尝试过自己给布娃娃做衣服,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心里装着的是什么?心里满心就是做一个沙包,是满满的自己动手尝试的快乐,是专一而为的专注。
而现在飞针走线的活是机器做的,我们做太浪费时间了。有这样的半天手工的时间,还不如读一读书,还不如写一写字,还不如练一练琴,还不如……有太多的事情比做一个手工重要多了。其实手工活,也可以锻炼孩子精细动作,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
有人会问,心灵手巧在这个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有什么用吗?
任何说教的回答都是苍白的,只有《大国工匠10大人物颁奖,让“匠心永恒》会给你最鲜活的回答。
大国工匠,匠心独运。他们应该属于“心灵之人”“手妙之人”。请把我们孩子的手解放出来,就如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干,做一些“精细的活”,让我们孩子变成一位位“心灵手巧”的人。
就如《手和脑》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大宝贝们和小宝贝
在陪伴他们的时候,多做一做手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