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声,学写作,练出作家的耳朵

作者: 王佩 | 来源:发表于2017-01-15 23:44 被阅读2354次
不要再夸赞郭德纲的“文采”,你只要拥有《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一定能超过他,因为你人品比他强。我是怎么知道的?嗐,是个人的人品都比他强。

写作,其实是一门杂学。并不存在一门写作学。要想练成音乐家的耳朵,必须多听;要想炼成“作家的耳朵”,则必须多读。因此古人说:“文章法度,杂见百家之书 ”。

我今天介绍的一个办法是读相声。嗯?这位读者问了,相声不是用来听的吗?您怎么读呀?嘿,您算问对了。相声,现在被称为是一门艺术,它当初可跟艺术不搭边。它最早起源于天桥儿、码头一带,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1949年以后,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才有了一定的提高,这门口头艺术,也得到了整理与记录。我手头有一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的《中国相声大全》。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没事读几段儿乐呵乐呵,后来发现对写作大有裨益。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是多年来对传统相声搜集、采录、辑佚而成的专汇。相声艺术自清末流传到今,历传十余代弟子,人才辈出,传统相声以积累丰富著称,其中颇多相声名家的精彩之作。全书共二万多万字,分为五卷,每卷均按传统相声中的单口、八大棍儿、对口、群口各编排一部分,更容纳了相声家族中太平歌词、滑稽双簧和开场小唱的部分传本。

有人夸奖郭德纲文笔很好,所写的微博有传统文化的底子。听罢我会冷笑三声,甩出这套《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例如,我在看第二卷,里面有刘宝瑞说的一段《漫话燕京》。说的可不是燕京啤酒,而是北京。我一边看,一边在书上瞎划拉,哪个词值得学(xiáo)习,哪个句式值得记住,哪个包袱可以模仿,不一会儿,这页纸就变成传统相声里说的“画扇面”了。

学到的词语:

布局周正,四平八稳,前朝后寝,左右均衡,一个不个,三青子,四愣子。

学到的北京人说话句式:

嘿,您瞧这寸劲儿。
要不怎么说,常听相声您长学问呢?

学到的包袱:

东边日精门,西边月华门。东边御膳房,西边官厕所。嗐,这也对称啊?

(皇上自称天子)我细这么一琢磨,敢情皇上到天坛不是祭天,是瞧他爸爸去了。

青土从山东挖,红土从两广挖,白土从陕西挖,黑土从北京挖,黄土从河南挖。沙土……哪儿碰上哪儿挖。哪儿没沙土啊?!

故此,北京卖酒的招牌全写着“南路烧酒”,表明这酒上过税了。要是写:“北路烧酒”,那,那就不让卖啦!

这么说吧,皇上戴着这个扳指站在北京前门楼子上,一挑大拇指,能绿到上海去。也没那么绿!反正够绿就是了。

我又看了一篇《山西人要账》,一开头说过年见面问候。

这个说“见面发财”,那个就得这样说:“您黄金万两,日进斗金。”这个一听赶紧摇头:“唉,别拘数儿,别拘数儿。”他还嫌少呢。

中国人传统的规矩,债不过年,因此要账的找上门是常有的是,山西人是这么要账的。

我说,姓王的在家吗?红口白牙逮了东西不给钱,有钱钱见,没钱人见,躲在屋里不出来,还要脸不要脸。

你说这要是写个电视剧用上,多鲜活啊。不过,也别想得太美,这套书你买得到,那些大大小小的编剧,甚至初中毕业的三青子、四楞子也买得到。你学,人家比你学得更快。所以,还是要学其精髓,找出它好笑的规律,然后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比如,传统相声中一种常见手法,就是“颠倒法”,也就是先描述一个正常的生活场景,然后颠倒过来,造成喜剧效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郭全宝的 《劝架》,他先讲了一个规律,然后说反过来不行,给观众带来期待。

您看这劝架不光是语言会说就行,重要的是规律不能违反。你比方说女的过去劝,必须要偏向女的,男的劝,必须向着男的,不信把男女掉一个个儿,不仅劝不好,倒给劝麻烦了。

接着,描述正常状态下的生活场景,此处从略。接着进入颠倒环节,层层升级,先从女的向着男的开始说。

女的过去这么说:(表演人物)哟,你们这屋可真热闹哇,吵什么呀?(冲着女的说)就你嗓门大,你能嚷,跟母老虎似的。瞧你那德行!(冲男的说)哥哥,别跟她生气了。还得是我疼你,走,上我那屋去,我给你煮牛奶喝。

这个时候大家已经觉得乐不可支了,没想到,还有更为荒诞的:

要是男的劝,向着那女的,非出人命不可。(表演)

此时,机灵的观众已经开始忍俊不禁了。表演者抛出了更夸张的颠倒场景。

(表演男的)哎哟嗬!你们这屋可真够热闹的啊,吵起来没完了。我越听越别扭,(指男的)你小子有什么了不起!你不就是欺负嫂子这人老实吗?你瞧不上她,我瞧得上嫂子。甭怕,都有我哪!甭理他,咱们走,跳舞去!

其实,在颠倒场景里,表演者偷偷置换了劝说的方式,在正常场景里的人是遵循日常交往礼数的劝解,在颠倒场景里的劝说,其实是一种过度干涉别人家庭的冒犯。可表演者为了让自己自圆其说,故意进行了这种偷换,观众觉得好笑,没有感觉出来其实自己被误导了。实际上,即便是“男向着男,女向着女”,像颠倒场景中这么说,也不合适。

你看看,相声书里有大学问,值得慢慢去体会学习。最后,在解释一下什么叫“作家的耳朵”,这是美国一个大学问家史蒂夫·平克提出的概念,英文叫the writer’s ear ,懂英语的朋友可能会说,错了,这ear怎么单数啊。废话,也有一只耳朵的作家,好不好?别打岔,让我说完。平克认为,长期阅读,耳朵就会训练得非常敏锐,能够分清楚哪是好文字,哪是坏文字。

简书网友RainbowPeng 老师说:

学音乐的人都必须先上一门课,叫"视唱练耳课",这是最基础、但也是最难的一门课。只有不断反复地多听、多唱,长此以往才能练就出一副能辨听各类音高、节奏与旋律的"精准耳朵",而更为关健的则在于"持之以恒"!

这真是对“作家的耳朵”的精准描述。

好了,我明天还要去钓鱼,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

二他妈妈,给我烙两张糖饼!

知道这个包袱出处的,都是同好哇。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联系我的经纪人南方有路
想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请点击《好中文的样子》写作私密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吴偶:喜欢相声。小时候家里有三盒相声带子,翻来覆去听了许多遍,都会背了。那时候也爱编相声,和班里一个女同学搭档,自编自演。要说小学是我的“创作巅峰”,再也没能超越,真是一点也不夸张。关于文字最美好的回忆只限于小学,着实是件憾事。不过,现在起我要努力,重温让文字开花的幸福。
    王佩:@MallyHome 我也是。上学时,也和同学说过相声,在全校晚会上。十分成功,每个包袱都带来喝彩。那是在大学。
  • 13e74e568cb3:不错不错
  • 林书讲故事:我也觉得郭德纲有点文化呢
  • 黄哇啦:今天收到了从孔夫子网上买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五巨册,王老师推荐的精品。甭提有多高兴了!之前手里只有一本传统相声小段集和一本翻版的传统相声大全选本。的确是北方语言艺术的精粹啊:+1:
    王佩:@黄哇啦 祝贺,这下春节期间有精神食粮了。
  • 0946a9399b35:那个吃糖饼烫后脑勺儿的故事吗?
  • 没心没肺的猫:长知识了,没有想到相声里面这么多学问呢!
  • 想弹琴的砂子:那些从旧社会走进新社会的相声名家,干干净净地就能把您说乐了,听完细砸吧,还觉得有味。老郭的相声,刚开始还成,越说越回到旧社会了,感觉不污就开不了口了,没有最污只有更污,坏了相声艺术不说,还培养了一群低品位的粉丝,不过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一群低品位的粉丝,把老郭拉回旧社会了。
  • 吉祥sunny:从小爱听相声,不过以前没有注意相声可以练写作者的耳朵。听君席话胜读10年书,受教了。
  • 小兄弟:哈哈哈哈 让我想起了张二掰
  • 是蕊蕊蕊蕊阿:郭老师是根据传统作品添加现代元素的,也没说就是纯自己写的
  • 罗掌柜real:高英培《钓鱼》
  • 沐沐周:经常在喜马拉雅听相声,必看相声书轻松,不累眼睛,听的更爽
  • 飞哥一身反骨:当然,这篇文章讲语言的重要性,我非常同意。好的文章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的。感谢分享。
  • 飞哥一身反骨:老郭的底子真不是听几段相声就能学成的,从他发的微博能看出受元曲影响很深,据他说,他喜欢看中国古典各种小说,另外史学功底也比较扎实,对民俗也有了解。您说的人品似乎和这些都没太大关系吧?
    利益相关:相声爱好者,非郭粉
    267dfdaf5d57: @且听风吟的鼠 您好您好,志趣相投
    飞哥一身反骨: @Leslie_zhang 谢谢,您太客气。嘻嘻,我也是老张粉丝,荣迷你好。
    267dfdaf5d57: @且听风吟的鼠 我觉的您说的很有道理,至于原po,论语言艺术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评价不同人的艺术风格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艺术风格无关人品好坏,po主单用语言艺术的水平高低就加之于人品好坏,证明自己的文学水平就要贬低另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我想这样您的人品能胜几筹,更何况不论如何人家引领了一个相声时代,有了自己的德云社,徒弟小岳岳也有了出息,你不还是在家写着这点忿忿之言,听个相声就是为了涂个乐,何必认真呢,你非要拿着你光辉的第一学历来来品头论足一个相声演员,那你为嘛不去说相声呢
  • 看笑话儿不嫌事大:我比较喜欢刘宝瑞和马志明的相声,从相声里可以学到知识,“硬面饺子软面饼”就是从相声里知道的,虽然我不好做饭
  • 德万托阿:俩糖饼,不是两个糖饼,那就不是天津话了。。。
    德万托阿:@王佩 王老师这个课程很好啊
    王佩:@孙熊者 哈哈,好,我改
  • 化思齐:文章不错,那个我也看过当时就是当剧本看的没想这么多。还有就是我还是比较喜欢郭德纲😏
  • 雨仁_yrain:有趣。语言的魅力!
  • 九五乾谦:这书怎么卖?买了!
  • RainbowPeng:Wow,照例打开您的日更文章,可没想到的是,看到最后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很高兴能为您的文章添加一块"小砖",真是荣幸之至!
    Btw, 我也很喜欢相声,最后那个包袱虽然感到很耳熟,但就想不起其出处。唉,中年健忘症惹的祸:innocent:
  • 3908d6bf439d:是也乎,( ̄▽ ̄)

    推荐对比台湾的现代相声:

    - [东厂仅一位](http://www.xiami.com/album/kzLK12726)
    - [相声说垮鬼子们](http://www.xiami.com/album/oomj1dd25)

    因为,大陆的传统相声已被文革了,台湾的, 还留那么一丝儿余韵...

    嗯哼,猜对了,有小7年,晚上经常用这些相声入碎的...
    牛牛牛牛牛魔王:@ZoomQuiet @王佩 你们会看香港黄子华的相声吗?
    3908d6bf439d:@王佩 呃? 传统相声的内容是糟粕,可是元故事,框架是千锤百炼的, 可以替换时事儿,升级到当代的,只是被文革净化了相声表演团队后,没有了传统的训练体系,基本功丢光了,才没有自我升级的能力,被小品替代了....
    目测你体验到的 糟粕 都是内容方面的?
    王佩:@ZoomQuiet 幸亏有文革,大陆相声才那么棒。传统的糟粕才死翘翘,不过最近又要复活了。
  • 我的高冷会发光:就是喜欢相声这种说话风格,常听相声,长学问了不是

本文标题:读相声,学写作,练出作家的耳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uu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