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了对治嗔恚、愚痴的修禅法,今天我们疏理一下,修“止”时出现宿世恶业障道的情况,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四卷中,指导我们修什么禅来治疗。
凡是罪业障道,修禅方法一般都是观想佛。但各人的罪障并不一样,治疗法也不一样。文中列举了三种恶业障道发相:
“一、沉昏暗蔽障者。行者于修定欲用心之时。即便沉昏暗睡。无记瞪矒。无所别知。障诸禅定。不得开发。”
这种类型的特点,一打坐就昏沉。对治应修:“观应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毫相。闭目而观。若心暗钝。悬作不成。当对一好端严形像。一心取相。缘之入定。若不明了。即开眼更观。复更闭目。如是取一相明了。次第遍观众相。使心眼开明。即破昏睡沉暗之心。念佛功德则除罪障。”
这就是修“念佛三昧”的其中一种,观三十二相佛,或者观佛像。注意,这个“念佛”不是用口念,而是观想。观想佛,不但能破昏沉,而且能除罪障。

“二、恶念思惟障者。若行者欲修定时……恶念心生。或念欲作十恶、四重、五逆、毁禁、还俗等事,无时暂停。因是障诸禅定。不得开发。”
这种类型,修“止”安静下来了,发现自己很想做坏事。对治的修禅法:“应教念佛功德。云何为念?正念之心缘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一切种智,圆照法界,常寂不动,普现色身,利益一切,功德无量,不可思议。如是念时。即是对治。何以故?此念佛功德……善能破恶故……譬如丑陋少智之人。在端正大智人中。即自鄙耻。恶亦如是。在善心中。则耻愧自息。缘佛功德。念念之中。灭一切障。”
这里的“念佛”依然是在心里观想,不是口念。这种类型,需要观想佛的功德、神力,而不是佛的外貌,以便消除罪障。
“三、若行人于修定之时。虽无上事。而身或时卒痛。觉有逼迫之事。见诸外境。或见无头手足无眼目等。或见衣裳破坏。或复陷入于地。或复火来烧身。或见高崖而复堕落。二山隔障。罗剎虎狼。或复梦见有诸恶相。如是事皆是障道罪起,逼迫行人。或令惊怖。或时苦恼。如此种种。非可备说。”
这种类型,要么一打坐,身体就很痛——当然,腰骨有点痛那就不算了,很多人刚刚开始打坐时,腰都会有点痛。
要么见到可怕的情景。这一点,需要再分清一下。下一篇会再说。先看治疗方法:“应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法性平等。不生不灭。无有形色。空寂无为。无为之中。既无境界。何者是逼迫之相?知境界空故。即是对治。”
这第三种情况,念法身佛才是对治,念三十二相的色身佛则不能对治,为什么呢?智者大师解释道:
“何以故?是人未缘相时。已为境界恼乱。而更取相者。多因此着魔。狂乱其心。今观空破除诸境界。存心念(法)佛。功德无量。即灭重罪。”
具体如何思维“法身佛”呢?仅靠上述几句可能不够,可从自己熟悉的大乘经中寻:例如《楞严经》中说的“妙觉明心”,等等。
另外,有时候,即使在打坐时看见一些可怕的情形,却并非属于境界逼迫。恰恰相反,是宿世修禅的善根所发出的一个提示。例如见到尸体、白骨,或者见到自己身体里面很脏……等等。下一篇中,将详细说一说各种情形,表示了何种宿世善根发出。
(补充:已经写了,简书不让发。请真正有心修禅的人士,阅读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如果各方面的缺点比较平均呢?
《坐禅三昧经》中指出,除了有罪障的人适合修念佛三昧以外。另一方面,“等分”人,也适合修念佛三昧。什么是“等分人”?就是在说,贪、嗔、愚痴、散乱几个方面的缺点比较平均,没有哪一个缺点特别突出。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则指出可以同学两种禅法来兼治,文云:
“两病二法治者。如有贪欲病,复有瞋恚。当用不净、慈心观共治。何以故?若但用一法。虽偏治一边。复增一边。则为过失。今二法相兼。病则皆差*……今应随病起,以义斟酌。”
*病则皆差:意思是病都好了。
上一篇:治疗嗔恚、愚痴的修禅法
再上一篇:治疗散乱、贪欲的修禅法
相关文章:从“止”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禅定
相关文章:智者大师说禅:真禅与邪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