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所关心的真,是指事实经过是否确实如此,曹雪芹是否即为贾宝玉,随园是否即为大观园。
作家所追求的真,是利用真实的材料细节,表现内心真正的情感,使读者觉得真实。
一般人所追求的目的,在作家恰恰是手段。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上半句一定不真,无论他穿西装和长衫都无袖可挥,诗人所谓挥袖只是无沾无碍的胸怀,潇潇洒洒的态度而已。
西洋人说,耶稣死在白杨木做成的十字架上,白杨知道自己有罪,它的叶子永远无风自抖。
如果你观察一下,就知道白杨的叶柄一端圆形,而另一端呈方形,方圆交界处十分细弱。以致树叶索索颤动,这才是无风自动的真相。

但是人类有一种永恒的罪恶感,如果白杨发抖的传说,能把这种罪恶感表现出来,如果读者能从白杨发抖发觉这种罪恶感,植物学的意见自可搁置不理。
文学作品中的材料细节要真,但作品的整体不必真,有时也不能真。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而可与人言无二三。
就文学创作而论,这种无法向人倾诉的情感反而最值得写。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作家利用假作真时真亦假,这道符以求畅所欲言。
读者旨在分享人生经验,接受情感洗礼,并不计较事件的真假。
只要那作品的材料细节真实,只要那作品表现了真实的思想情感,只要读者觉得真实,作品照样有价值,照样可以传下去。

这件事使我们想起作家即使写实,也往往并非忠实的记录事件的原貌。
而是依照创作的需要,有增删损益,此谓理想化。
理想化的意思是,有时候,把真实的生活经验写出来,并不能产生最佳的文学效果,作家得按文学创作的理想改动一下。
即使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地方,夜半不敲钟,即使白日依山尽的地方,没有山。
诗句,仍然可以那样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