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临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自古以来就是渔业发达的地方。鱼台即得名鲁隐公观鱼。
春秋时此地属鲁国,孔子作《春秋》以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为开篇,虽然隐公只是中庸之主,但因为《春秋》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就大大有名了。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鲁国在此地置棠邑。五年(前718年)隐公在棠邑观鱼(观看捕鱼)。
隐公要去边境的棠邑观鱼,老臣臧僖伯知道了,马上来劝谏,苦口婆心,说国君的责任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任何于此无关的国君都不应理会,国君要给臣民做出表率,春种夏长秋收冬猎,要按时依序而动,至于臣民如何结网捕鱼是当地小吏所关注的事,国君不该去凑这个热闹,“非礼也”,而且千里迢迢去边境观鱼,只为自己一时的小欲而大肆铺张、劳民伤财,更不是堂堂一国之君所应为的。隐公辩解说,自己并不是去观鱼,而是去视察边境的防务。臧僖伯无奈,只得称病不从。隐公到了棠邑,早有地方官员造好了华美的观鱼台,命令善渔者张网捕鱼,请隐公临水观之。其后此地即留下隐公观鱼台的遗迹。
唐代宗(即很有人气的广平王李俶)初即位的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诏令改此地为鱼台县,即因隐公抛却国政在此观鱼,代宗以此为鉴,决心励精图治,再造大唐盛世。其时将盛唐从巅峰打落下来的“安史之乱”已进入第七个年头,无论叛军还是唐王朝,都已是精疲力尽,七年战乱更使无数生灵涂炭,双方在两河拉据,昔日富庶繁华的中原地区频遭战火蹂躏,百姓流离失所,“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即是刻画这一时期百姓的惨状和无奈。杜甫在乱兵中回忆盛唐,“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素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惜那样的盛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唐玄宗和杨贵妃霓裳羽衣曲终于“舞破中原”,贵妃马嵬缢死,玄宗仓皇奔蜀,继位的唐肃宗目光短浅,又急于证明自己,导致叛军降而复叛,同时兄弟阋墙,肃宗忙于内斗,猜忌领兵将领,任用宦官监军,致使叛军死灰复燃,双方成拉锯之势。七年间,肃宗攘内安外却内外皆失,权利旁落宦官之手,叛军也久攻不下。就是在这样的内忧外困中代宗即位了。
将鲁隐公观鱼处正式更名为鱼台县,就是要规劝自己励精图治,不能如《春秋》开篇所记隐公荒废国政而观鱼。孔子刺隐公曰:“公失鱼于棠。”代宗深刻自省,牢记“国之大事,戎马为先”,即位之初,即亲自部署平叛,起用郭子仪,数月之后史朝义授首,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身处四川的杜甫闻听这一消息,喜极而泣,写下了老杜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平定叛乱之后,代宗梳理漕运,改革盐政,平抑粮价,进行了一系列自玄宗后期即累积的社会问题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百姓再次看到了安定繁荣的希望。后世评价代宗,称其为“中兴之主”。
然而,代宗进行的改革并不彻底,无法深入,数十年来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令所有的改革最终只浮于表面名存实亡。而为了尽早平定叛乱,代宗给投降的叛军将领以极大优待,许其永镇河北,结果形成了著名的持续百余年的“河朔三镇”,从此河北成为割据势力,不奉朝命,不输贡赋,朝廷也无如之何。而这最终开启了晚唐节度使割据的序幕,终唐之世,节镇一直是朝廷的心腹之患,百余年后,就是节镇势力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开始了更加混乱动荡的五代十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