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简言发现”,ID: 简言发现,文责自负。
西贝老板贾国龙与罗永浩的交锋,这两天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应该都有关注吧?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罗永浩和朋友在西贝用餐后,觉得菜品难吃又贵,便在微博上发了条吐槽。
没想到,贾国龙直接站出来回应,称罗永浩此举“毁坏西贝名誉”,还在镜头前怒气冲冲地表示要起诉罗永浩。
一来二去,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演变成了如今有点收不住的局面。
原本,在双方对战几天后,罗永浩发博称此事“告一段落”,这事儿的热度眼看就要降下来了。
可没过多久,贾国龙在微信群里发的一段内容截图被曝光——内容大致是“顾客虐我千万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罗永浩就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太坏了……”。
这话彻底点燃了罗永浩的情绪,他接连发了多条微博,一副要“战到底”的架势。
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就是这样。
从事件一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看着事态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真心觉得西贝这回是真的有点悬了。
为什么这么说?
核心问题出在西贝老板贾国龙身上——他太傲慢,也太不了解互联网的传播逻辑了。
但凡对罗永浩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爱吐槽”,算得上是“初代网红”,在互联网上的“战斗力”更是“爆表”。
早年间他的那些“交锋战绩”可都是在网上清晰可查的。
但贾国龙就是傲慢到“心里没点儿数”,偏偏要和罗永浩正面硬刚,这从一开始就很难占到便宜。
更何况西贝本身自己也不是那么的底气十足。既如此,还刚个什么呢?
其实,面对这件事,贾国龙最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沉默”,或者让公关部出面,该致歉的致歉,该说明的说明,该整改的整改。
核心思路很明确:先表达“抱歉给顾客带来了不好的餐饮体验”,再感谢罗永浩的批评与建议,最后承诺“会积极整改”,用一套成熟的公关话术把事情理顺。
这样一来,按照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舆情很快就会过去。
毕竟大家都知道,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新太快,再热的新闻、再大的事件,一般也就“七天热度”,七天之后,大众的注意力基本就会转移到新的话题上。
可贾国龙偏不。
他的傲慢和对互联网的不了解,让他觉得“我是大老板,你算什么,也敢来挑战我”。于是他亲自下场,主动“把头伸出去接石头”,结果自然是“一接一个准”。
接下来的发展完全在意料之中:各大媒体蜂拥而至,把西贝的各种问题扒了个底朝天。
有人翻出此前西贝就因“菜价偏高”引发过争议,还有消费者吐槽“部分菜品口感像预制菜”,只是当时没形成大的舆情;
如今借着这场交锋,这些旧怨新愤叠加在一起,消费者更是群情激愤,负面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这里必须提一句“情绪”的重要性。
虽然贾国龙从一开始就极力强调“按国家标准,使用预制菜是合法的”,试图用理性和条文说服大众。
但他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消费者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标准和法条,而是“食品安全、健康”,以及最基本的“知情权”。
比如“这道菜是不是预制的”“预制菜的原料和保质期是多久”,这些信息西贝此前从未主动明确过。
就因为这些,贾国龙的对抗对象,不知不觉从“罗永浩”变成了“广大消费者”——这是他的第一轮应对失误。
但贾国龙没意识到问题所在,反而接连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就在罗永浩发博说“要告一段落”的时候,贾国龙自己又“添了一把火”。
他在微信群里的那段话截图被放了出来,一边说“顾客虐我千万遍,我待顾客如初恋”,一边骂“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太坏了”,这份傲慢真的到了极致。
或许这些话在内部同事间说说没什么,但偏偏在“风口浪尖”上被曝光了出来。
曝光之后,大众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大概率是“好啊,我花比普通餐厅高不少的钱去你家吃饭,你居然觉得我在‘虐’你?那行,我以后不去了就是”。
不得不说,贾国龙这“火上浇油”的本事,真是绝了,仿佛觉得自己闯的祸还不够大。
正是因为贾国龙这一波接一波的“骚操作”,我才觉得西贝这回是真的悬了。
具体悬在哪儿?主要有两点:
第一,消费者很可能会形成“西贝=预制菜”的固有印象。
经此一役,如果“西贝=预制菜”这个印象在消费者心里扎了根,那以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去西贝吃饭?
要知道,很多人选择西贝,是冲着“西北风味现做”的标签,愿意为这份“现做体验”多花钱。
一旦和“预制菜”划上等号,它和街边平价预制菜餐厅的差异感就会消失,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第二,西贝对抗的不只是罗永浩,更是广大消费者的“共情心理”,很容易让顾客觉得“西贝不尊重消费者”。
罗永浩的吐槽,本质上是“消费者的个人反馈”,贾国龙和他硬刚,很容易让大众代入自己:
“如果我吃了某家餐厅觉得不好吃,我能吐槽吗?”
“连罗永浩这样的‘网红’吐槽都会被老板告、被骂‘黑嘴’,那我普通人吐槽岂不是更会被无视甚至反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西贝完全没有补救的机会——如果后续能真正放下姿态,主动向消费者道歉,明确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再推出实实在在的整改措施,或许能慢慢挽回一些口碑。
但就目前来看,贾国龙的一系列失误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若不及时调整,这两点担忧一旦在消费者心里“定型”,那试问,未来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为西贝买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