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女性主义著作,毫无疑问,从书名就能看出来这一点。
女主角米拉,从小就有特别强的思考能力,异于常人,可以说是“天才”,在学校里成绩总是甩第二名一大截,也跳过级,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学校不会交到朋友。聪明、独立的同时,孤僻、自傲,觉得同龄人都很那些做法都很愚蠢,可以理解,毕竟思考水平都不是一个等级的。
沃德太太觉得米拉将来会有出息——嫁得好,成为一个好女人。
这就是母亲对米拉这样一个聪明孩子的期待——嫁得好,成为好女人,同时也是社会给予女孩的期待。并且按照“女孩”的方式教养米拉,让她不要像男孩子一样“野”。我认为,这是对一颗放荡不羁的心灵的规训,她被训练成一个“女孩”该有的样子。
那我们来看看米拉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是怎样的——
这所学校原是为男士所建,听人说有些地方女士还不得入内。
女人可以是任何身份的。是人妻还是妓女,真的不重要,因为无论怎样,在美国,女性都是最受蔑视的群体。
大家都不待见男孩子,都看不起他们,其中包括老师们,还有她的母亲甚至父亲。
可大家又都羡慕他们。当校长走进教室里时,老师们(都是女的)又焦急又紧张,还得满脸堆笑。
沃德先生下班回到家时,沃德太太的朋友们都会匆匆离开,尽管他是世界上最温和的男人,哪怕她们的咖啡才喝到一半。
男孩荒唐,总惹麻烦,老是打架,还爱炫耀,而且吵吵闹闹,而男人则大步流星地走到每一个舞台的中央,成为场上的焦点。
男孩子调皮捣蛋,谁都不喜欢他们,可是他们成为了男人之后却能够成为权力的掌握者,这说明世界上一定有什么东西不对劲。这是青春期的米拉所看到的,也是她思考的问题。(我们青春期的时候还在干嘛?恐怕是不可能想到这样的问题的,可见她的“天才”是确信的)
米特劳太太说过,女人在自己的身体里下了毒,她们不得不把毒排出来。女人们经常悄悄谈论它。米拉明白,男人是不会经历这些的。米特劳太太说,他们身体里没有这种毒。
所以,男人们是可以主宰自己的身体的。他们不会被那种无法控制的、痛苦的、恶心的、血淋淋的东西侵袭。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才是征服者,而女人是天生的牺牲品。
她不喜欢男性,甚至于也不喜欢女性,这是她之所以孤僻的原因之一,也是天才的思想所造成的结果。可是,我前面提到过,她是一个被规训过的女孩,那么她最终也难逃所有女人的命运,“天生就该做的事情”(正如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所提到的那样)。
她爱上了一个与其他男生气质都不同的男生兰尼,他不囿于世俗,身上有着米拉所爱的那种自由的气息,而这种“自由”恰恰是米拉作为一个女性所无法拥有却又无限渴望的。可是快乐总是短暂的,渐渐发现兰尼的本性,他想从身体上得到米拉,可是被米拉再三拒绝,最后兰尼也开始疏远米拉,虽然还是每次和朋友出去party带着米拉,却被他的朋友环绕着,米拉则被放在一边被冷落,这样已经挺过分的了,但是米拉仍觉得兰尼是爱她的,直到...
本来已经一小段时间没有联系她,突然给她打电话约她出来玩,米拉还以为是兰尼想清楚了要回心转意,没想到这是一场更大的阴谋。他找个借口偷溜,又一次冷落了她,他的朋友刚好也在这个酒吧,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大笑,很是开心。因为米拉作为“单身女性”的形象出现在酒吧,于是就成为了那些男性的献媚对象(其实就是把她当作“资源”),他们排着队一个一个和她跳舞,希望晚上能够带走她,却没有成功。米拉和一群男人在酒吧跳舞,也被旁人当作是“荡妇”,相信那些男人也是这么觉得的。酒过三巡,一个跛腿的瘦弱的男孩(兰尼的朋友之一)告诉米拉够了,该走了,米拉也很信任他,被他带到了兰尼的房间,随后听到门用钥匙反锁的声音,内心觉得不妙。随后听到了一些吵闹的声音。原来是兰尼想要借此毁掉米拉,让那些男人一个一个来(你懂的),被那个瘦弱的男孩严厉制止(很可能打了一架),如此,米拉才得救了。
事后每次想起这件事都是深深的心理阴影,不愿深思,也深感女人没有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力量,一个瘦弱跛腿的男孩都可以保护她,她自己却做不到...男孩了解米拉,相信她是纯洁的(并非什么“荡妇”),愿意去保护她。他对她的爱是纯洁的。
后来米拉又和父母熟识的人家的男孩相爱,最后结婚,并且生子。这在我看来又是悲剧一场。她终究还是成为了被规训的那样——成为一个好女人。而婚后的生活,也正如千千万万个家庭妇女一样,在此我就不多赘述。只是,不一样的是,她曾是“天才”,她的思想超出常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复拉扯之中,她很痛苦。
所有这些痛苦的背后根源在何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希望读者能够加以思考。
女性,的确是需要“醒来”的。
篇幅不短,我还没读完,但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书,从中可以看见女性生存的困境,不过这样的话题很压抑,那是必然的,却非常能够开拓视野、引发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