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叔深度解读易经》第14期
很多读过《易经》的朋友,都因书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以为“阴”和“阳”是两样不同的东西,以为“一阴+一阳=道”。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真相是:“阴”和“阳”属同一样东西。
你可能对此会觉得难以理解,认为“阴”和“阳”明明不一样啊,为什么却说它们是同一样东西呢?

首先,我们先从“阴”和“阳”的定义说起。
《易经》里没给出“阴”和“阳”的明确定义,只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而“道”的定义,如《道德经》里所说:“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见,我们很难对“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其实不只是对“道”,对《易经》里的“阴”和“阳”,我们也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借女主角史湘云之口,表达了自己对“阴阳”的看法,他认为阴阳同属一种气。

曹雪芹虽然才高八斗,但是显然他的这一说法,也没能给“阴”和“阳”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不过,曹雪芹倒是提出了一个很宝贵的观点:“阴阳一体”。
他在《红楼梦》第31回写道:“‘阴’、‘阳’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
什么是“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呢?
举个例子,《易经》里把“一天”分为四个阶段:“少阳、老阳、少阴和老阴”。

早上太阳刚出来时属于“少阳”,中午太阳最猛烈时属于“老阳”,下午太阳开始下山时属于“少阴”,太阳完全下山、天变黑属于“老阴”。
由此可见,阴和阳都从属于“一天”这个整体,是“一天”不同的表达形式。
到了第二天,“老阴”会变成“少阳”,“少阳”会变成“老阳”,“老阳”会变成“少阴”,“少阴”会变成“老阴”,如此循环往复。
由此可见,“阴”和“阳”是一体、可以相互转化的。
不仅古人是这么认为,现代的有识之士也是这么认为。
上过央视《百家讲坛》讲解《易经》的曾仕强教授,在他出版的书《易经的智慧》中写道:
“阴出现的时候,它又代表阳”。
显然曾仕强教授也认同“阴阳一体”的理念,在他看来,阴阳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太极”。
而“太极”正是《易经》里作为一切起源的“一”,由此可见在曾教授眼中“阴阳”确实是一体的。

你可能会说,“阴阳一体”听起来有点玄乎,这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帮助吗?
在我看来,“阴阳一体”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更优解。
而如果你使用的是阴阳各异的“二分法”思维,很有可能导致自己陷入死胡同,损伤惨重。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从“二分法”思维说起。
很多人都喜欢用“二分法”思维来思考问题,因为这种思考方式最简单,不需消耗多少脑力。
比如,你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只会用“二分法”来思考问题,就会认为自己和头号竞争对手的关系是“要不你死,要不我亡”,为此很有可能会和对方火拼价格。
这种思考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大家都没钱赚。

难道真的就是商场如战场,非得斗个你死我活吗?
答案并非如此。
在我看来,在这件事情上,如果你能用“阴阳一体”的思维来分析,就会意识到自己和头号竞争对手其实是可以变成一体、结为盟友的。
你们可以达成协议,坚决不打价格战,而是通过良性的竞争,把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上去,从而一起占领更大的市场,这样还能实现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看来,“二分法”的思维往往会令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导致自己从中严重受损。
而通过“阴阳一体”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原来敌人也可以变盟友,彼此之间可以实现共赢。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看来,一个人性格其实反映的就是他的思维,所以也可以说“思维决定命运”。
从上面的例子,你可以看到“阴阳一体”思维的用处之大。
在我看来,如果你能领悟并一直用这种“阴阳一体”的思维进行实践,你真的不需听太多道理,依然能过好这一生!
对于《易经》里的“阴阳一体”思维,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