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一通跌跌撞撞的牢骚,刻薄的嘲讽郑虔,也嘲讽自己。“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清夜沈沈,又落起细雨。檐下雨滴一闪一灭,像他晦暗不明的命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车到渭水边,水势汹涌,幢幢黑夜里高耸的山岩突兀逼人。杜甫低头回首自己的前半生:“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感慨自己愚蠢,像个傻子一样想做上古贤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年景不好时,他为百姓担忧,只遭与他一同读书考试已经功成名就的人的嘲笑。
风里吹来浓重的血腥气,凄迷月色长照一片荆棘。“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作为对历史最忠实的诗人,他写下被占领的长安城里发生的一切: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哀王孙》)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悲陈陶》)
他不能停止对时事的关心。别人受的苦,都像加在他的身上,他自己受了苦,总要想到比他更惨的人。哪怕是死了,他也遥望故乡,想要回来。骄傲的老父亲曾经在一年年的漂泊里摊着满床的书教他寻觅诗句与音律;他咿呀学语时变能“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漂泊夔州的元旦,年老体衰的父亲提笔颤抖,十四岁的宗武落下眼泪,父亲却笑着道,“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你因为我手抖而哭,我却因你长高而笑;他生日时,为他写诗,“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感悟: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杜甫满怀报效国家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屡遭挫折,科考落第,官职卑微,生活困顿。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到无奈与愤慨。
对家庭的责任与愧疚
杜甫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家庭屡遭变故,小儿子饿死等悲剧让他深感愧疚与痛苦。他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责任,以及对家庭的无尽思念与牵挂。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杜甫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他见证了长安城的繁华与衰败,感受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担忧。
坚韧不屈的精神
尽管命运多舛,杜甫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他不断寻找机会报效国家,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
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诗歌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展现出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总之,杜甫的“长安奥德赛”是一段充满坎坷与艰辛的旅程,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读完这一部分,心中难掩哀伤,当今诵赞的诗人,在千百年前经历却如此贫苦,面对幼子的死亡,无力感,或许一直是萦绕在他心头难以抹去的枷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