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
《内在动机》:自主决定自己的选择,实现个人自主的需要

《内在动机》:自主决定自己的选择,实现个人自主的需要

作者: 林诗然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11:40 被阅读0次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出自电影《哪吒之魔童托世》哪吒之口,这种强烈的自我决定感引发了无数人共鸣,把命运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里,是每个人都渴望做的事情。

这种自我决定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的查姆斯指出,人们努力寻找让自己感觉自己像是行为的本源。人格心理学家莫里对此加以完善, 他认为,人既有生理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也就是说,在心理上,人们对于自主感和自我决定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在行动中,人们需要感到自主,需要感到自己的行为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不是被外部控制的。

因此,自主是激励人们内在动机的第一个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可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甚至导致各种不适,就像温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

既然,自主是激发人们内在动机的第一个心理需要。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自主呢?

作者认为任何有损人们自主的事情,都会让人们感到自己被控制了,从而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

比如我们熟知的两种激励措施——威胁和竞争,都被认为会削弱自主,从而破坏内在动机。连我们习以为常的闹钟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等都会破坏内在动机,仿佛所有的事情都会破坏内在动机。

那是不是意味着为了不削弱内在动机,应当允许人们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作者发现,如果在控制的时候,给人们选择的权利就会增强内在动机,让人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决定这么做的。

作者以朋友的姑妈为例,姑妈一直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但由于忘记吃药而经常被关进急救室,朋友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姑妈换了一个医生,医生让她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决定何时服药,她选择了在睡前一边喝牛奶一边吃药,从此她再也没有忘记吃药,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

可见,给人们提供选择是支持个人自主的一个核心特征。当然接受选择的人,必须掌握做出有意义决定所必需的信息,否则,选择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内在动机》这本书中前面提到,人们常常把奖赏理解为一种控制手段,会削弱人们的内在动机。

如果给予奖赏的人的意图,是把奖赏仅仅作为他人对他们在某些方面出色表现的认可,这样的奖赏是不会损害内在动机的。

作者有一个六岁的朋友叫丽莎,抗拒练习小提琴的她,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不断练习,但练习一段时间后,她对小提琴本身不再感兴趣,只对完成练习感兴趣,最后对练习也失去了兴趣。

她妈妈鼓励她坚持下去,但没有效果。他爸爸跟她促膝长谈后才知道,她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强迫自己练习。当她爸爸告诉她,即使她得不到老师的奖励,她爸爸也会给奖励,不管她有没有练习,之后,她的练习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了。

很显然,小提琴老师是以控制的方式给予奖赏,削弱了丽莎的内在动机,而她爸爸的奖励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奖赏,奖励。

所以,如果处理得当,奖赏也不会破坏内在动机。

那么,如何在界限之内支持自主呢?

作者表示,我们需要设定界限。

作者主张在界限之内通过非控制的方式去支持自主,让支持自主和设定界限共存。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支持自主与设定界限共存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马路上的红绿灯,就是一个支持自主与设定界限共存的典型例子。每一个司机在红绿灯的指引下,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行车方向,秩序井然的行驶。

当然,在支持自主和设定界限共存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去支持自主比强烈手段更难,但效果也更好。

瑞安通过让5~6岁的孩子参加一项既需要界限又需要创造性的儿童艺术的实验表明,分别用鼓励与控制的方式去支持自主,两者相比较,前者对实施者的要求更高,也更能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动机和热情。

由此可见,设定界限对于促进人们肩负责任及其重要,而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来设定界限,就有可能在不损害个人真实性的情况下,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实现支持自主与设定界限共存。

最后,仔细想想:在你的一生中,你做过哪些重要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在动机》:自主决定自己的选择,实现个人自主的需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wp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