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历史的天空
只听说古代有“丁忧”和“终养”的风俗,都是尽孝道,你知道它们的区

只听说古代有“丁忧”和“终养”的风俗,都是尽孝道,你知道它们的区

作者: 首席蔷薇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14:31 被阅读0次

“丁忧”一词常出现在一些古装影视作品里,比如《康熙王朝》电视连续剧中,闽浙总督姚启圣在完成皇帝收复台湾的统一大业后,为了避免党争,毅然选择了告老还乡,理由就是回家“丁忧”。

那么“丁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丁忧的时间是多长?它和另一个古代的移风易俗“终养”又有哪些区别呢?

“丁忧”最早出自《晋书•袁悦之传》,又称“丁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回乡守孝。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又有百善孝为先的主张,所以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在丁忧期间禁止娱乐、婚嫁、生育等行为,时间为三年。

在古时丁忧基本由家中的儿子承担,如果儿子已故,由孙子承担,儿孙皆故,由重孙承担,依次下去,但一般不出三代。我国从汉代以后,各朝皆出台了法律,用于管束丁忧期间出现的不孝行为,朝中的文武百官更有严格的丁忧离任守孝制度。

而与“丁忧”类似,也是为了弘扬孝道的“终养”,却与丁忧有本质上的不同。“终养”是指,凡朝中大小官员父母年岁在七十以上,其子均出仕在外,家中无兄弟侍奉者,皆准回籍终养。如果父母年龄到了八十以上,愿意归乡终养者,可不拘历俸三年之限。也就是说,父母到了七十岁,你可以向朝廷申请停薪留职,回家照顾自己的父母,期限为三年。若父母达到八十岁的高龄,赡养老人的时间将不再受三年的约束,可见古人对忠孝的重视程度,这也和儒家主张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相吻合。

但由于民族习俗不同,丁忧制度也所不同。拿清朝举例,清制规定丁忧守孝为27个月,可满人包括蒙古族例外,他们实际离职丁忧的时间仅为百日,百日后即可回京履职。

还有一些手握重权武官,由于武官离职对皇权不利,也可能造成时局不稳,所以对武官的丁忧守制常常变成“准假奔丧,假满即归,素服办事”。从这点上看,显然丁忧主要针对文官,对武官并不适用。

相比较丁忧,终养制度要灵活很多,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有要职在身的官员也不得终养,文官也不行。

但为了缓解这种忠孝两难的尴尬局面,乾隆年间出台了“亲老改补近地”的新规,即本朝官员若远离原籍地任职的,不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可以改选到邻近省份任职,以便就近孝敬父母。还有一种情况是“迎养”,接自己的父母到任职地赡养。虽然上面两种方式都不必终养,但在当时朝廷并不鼓励这种做法。

就像现在的法律一样,古代的“丁忧”和“终养”的制度,每一个官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有一些官员因为位高权重不愿意丁忧或终养,乾隆五十年(1785),就针对这种情况出台了强制性规定:凡父母离世,必须回籍守孝,凡父母八十以上,家中独子父母七十以上者,停其铨选,在籍候补候选。

这一规定很能说明一个道理,在古人眼里为官者必须是一个守孝道孝敬父母的人,如果一个人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可以不报答,还能指望他替他人之想,与百姓同忧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听说古代有“丁忧”和“终养”的风俗,都是尽孝道,你知道它们的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aa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