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消化“六国”的重要举措之三。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容积为202.15毫升。

当时的秦国,商品经济极为不发达,因此货币的重要性远不如粮食来的重要。毕竟没有钱花不会死人,但没有粮食吃可是能饿死人的。
对于刚刚统一的帝国来说,粮食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全国统一度量衡,就是保证税收和民心所向的一个工具。为啥这样说呢?
举个栗子,外派收税的官员,到了楚地收税,算税时可能用锅量粮食;去燕地收税,算税时可能用麻袋量粮食。
这种收税工具的乱象,不仅容易给不法官员盘剥老百姓钻制度空子,还容易让老百姓把怨气积聚到国家本身。
不法官员会说:你这粮食交的不够啊,你一锅粮食才等于我的一碗,赶紧的!别废话了!回家再拿去!
各地遭遇了不平等对待的老百姓们,因为缺乏教化的原因,对于这些复杂的换算也转不过弯来。他们面对秦国的官员敢怒不敢言,背地里不仅会说这些官员不好,还会说秦国不好。
度量衡不统一,不仅税收费劲,也不好考核官员的绩效,就连俸禄都不好发放。
古时候官员的俸禄最早发的是粮食,后面开始发钱、银子啥的,发之前都是以粮食作为换算单位。
官大一级压死人。
领“一千石”俸禄的官员见了领“三千石”的官员是要作揖问安的。
秦始皇通过统一度量衡,就能够摸清自己这偌大一个国家的家底:全国有多少田地,每年打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能支撑得起自己去干多大的事情......
颁布实施统一度量衡,相当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进行了一场金融改革。
从此,无论身处蜀地,还是吴越,辽东还是咸阳,官员们收税都有了统一标准,该收多少收多少,老百姓心里也有底了,没有盘剥之虞。而国家的收入、支出开始透明清晰,有助于上层对家底的了解。
盘剥百姓的行为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存在,但是统一度量衡之后,老百姓所希望的公平问题已被解决,此后的国家责任只能由官员来背锅了。
毕竟税收是明码标价的,你吴越凭啥比蜀地多收税啊?肯定巧立名目了!
从此,“清官”、“贪官”这两个非黑即白的概念开始存在于老百姓心目中。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三个举措,以“化繁为简”的高超治理手腕,完成了秦国“消化”六国的进程,促进了统一国家后的快速发展。
除此以外,秦始皇还在统一律法、修建水利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造。
比如郑国渠,就是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的。修成后的郑国渠,让以前有着大量盐碱地的关中平原多了4万多顷沃野良田,恩泽了关中平原后世子孙上千年。
牛人就是牛人,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zhì)誉为“千古一帝”,确实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人家干的这桩桩件件的大事,哪件拎出来不是够别人活几辈子才能干出来的呢?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