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的这些封信,因为很有见地,被推荐为初中语文八年级指定阅读。
第一封《谈读书》,作者的角度是,读书的习惯是一门良好的乐趣,因为能从读书中获得乐趣,以后离开学校做事,就不会被坏习惯引诱,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也别人大一些。
虽然,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功利,却胜在诚实,不虚伪做作,年轻人也容易理解。
这种写作模式与我幼时所受到的教育并不相同,幼时所受的教育多是为了XX崛起而读书,为了什么光大的理由读书……而且这种理由必定不能是私人的,甚至不能是私家的,比如,不能大声提倡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如若不然,就会有一种害羞的感觉,总觉得读书为自己的理由,是羞耻的,是不应当有的念头。
所以,当这成为初中指定教材的时候,你会觉得风向还是有些变化了。
如果是早年读这本书,会对书中很多内容感兴趣,人到中年,对书中一些观点也有了分辨,书的内容就不怎么吸引我了。唯独,朱光潜在写这本书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的思想,让人读了觉得舒坦,不由赞叹,有的人能吃上文化这碗饭,是上帝赏饭吃。
我不满意的点在于朱光潜把耶稣理解成人文主义,这是上个世纪思想史中的极大局限,当那一代人把上帝从神的位置赶走以后,他们以为自己迎来了自由,结果迎来了灭顶之灾。如今朱光潜先生和那一代人都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不知他们回顾一生历程会在思想什么。
今天也是Q姊妹宫颈癌晚期公开募捐第一天,我比大家早一些知道她患病的事情,未经她同意,也没有把这件事转达给别人,只是代祷。我在网上的搜索结果,这种情况并不乐观,没有神迹出现的话,她的生命应该是步入倒计时。
Q姊妹对我说她很有信心。我在这件事情上开始思索生死这件事,假如她明天离开我们,结果又如何,按照我们所信的,我们知道她是回到了最好的家乡,那么,又一个问题,我们还要为她能在地多存留几十年时间祷告么?
常识告诉我们,依然要代祷,依然要求她健康的活下去,更属灵一点的肢体则会更慎重的说,若是美意如此,那便是好的。
Q姊妹近两年丧父,她既要赡养年迈母亲,又要照顾重度抑郁症的哥哥,她若现在离开,对于她的家人是不可承受之重。为这个理由,我们应当代祷,让她快快恢复健康,继续照顾家人。
我们不代祷的理由,便是她像朱光潜一样,即使名满天下,却只是博得人间的名誉,对于永生,对于救恩,无所用处,早归晚归都一样。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这样去代祷,我们求一个能奉献于耶稣的Q姊妹回来,在经历这病难以后,她能成为一面反光明镜,活出那大光的荣耀,在人间使上帝之名得荣耀。为此,我们需要切切祈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