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花,作为清明花信风的三候,在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之后,玲珑而至。
柳花也叫杨花,因着杨柳名字中含“杨”的缘故。杨柳向阳一般的光明性情和耐水湿、根密集、易繁殖、生长快、滞水缓流、挂淤落沙等特殊作用,让她成为“护堤固岸的优秀卫士”,古人特别推崇种植杨柳,“岸边多种柳,堤坡冲不走”。

古诗词典籍里中关于杨柳的词句不少,《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成语“百步穿杨”,神话传说里菩萨手持的“杨枝净水瓶”中,插的就是柳枝。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在《凭阑人.暮春即事》中写到:“小玉阑干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可见柳花之美,别具一格。
杨柳依依,从古到今,杨柳都有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柳与“留”谐音,人们常用折柳相赠、系柳相依等形式,表达思念、留恋、难舍、永不分离之意和“春常在”的美好祝愿,还觉得亲朋好友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们到了新的地方,都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随处可活一样。
流金般的光彩里,杨柳已经升华为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象征。柳花也在其中,盈盈欲飞。

而时下,春渐深,柳花已开始了漫天飞舞。“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别柳枝》。一个“捉”字,最能展现柳花之曼妙与生动。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看孩子们捉柳花真是一件可爱至极的好时光。真喜欢这样至纯至简的时候。真想和这群小孩子们一起,美成一幅画。
柳花之“捉”,清欢在眼里,静美在心中。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无数的辛苦,诸多的不如意,还有怀才不遇,甚至“怀璧其罪”,都流淌在岁月的风中。可以不忘记,却须得放下。内心的清明,才是上等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