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市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师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中"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就是家长追求成绩的功利心。在家长看到只有考好成绩,上好大学,孩子才有希望。于是跟风上买学区房,上名校,上补课班……对孩子的学习一步一步的进行策划,折腾,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家长的超前教育,就是孩子在三岁时,就能背唐诗,记单词;八岁时能学奥数,会解答鸡兔同笼。岂不知,孩子上小学老师还会重新让他们背古诗,到初中,二元一次方程10秒钟就可以计算出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再此,我不是否定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只是想说,到了一定时间孩子自然就学到了,我们不该用所谓的知识积累去抵消孩子童年游戏,探索周围事物的时间,从而影响孩子好奇心的发展。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点太超前了吧?
寒假来了,神兽归笼。这几天父母又开始忙活了,如何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定?如何去把网线?如何去沟通?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父母们讨论得可带劲了。然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这场父母与手机争夺孩子的闹剧中,是手机偷走了孩子还是父母的功利心,家长的"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埋没了?
《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我们要稳定情绪,投其所好,减少冲突,加强亲子关系,这样"知者不敢为"。也就是说,家长首先要静下心来,去除功利心,而不是一味地做,去折腾。这样家长的情绪稳定了,孩子才能把跟家长对抗的力量收回来,同时家长投其所好,接纳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关心时,孩子就有力量去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动自发地转变自己。而不是家长的限制与约束,大禹治水,靠的是疏而不是堵,沙子攥在手里,用力越猛,漏得越多。当亲子关系和谐了,即便孩子有再多的花样,他在使招时也会感受父母的感受,也就是"知者不敢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者有为"。父母少折腾,"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不皆大欢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