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形声字,从思,从虍(hū),虍亦声。“虍”指“虎皮”,是用虎皮来代表老虎,而老虎是山中的大王,因此虍和思合起来的意思是“思考大王的事情”,本义:谋划。
如《墨子·亲士》:“非士无与虑国。”又如《诗·小雅·雨无止》:“弗虑弗图。”
虑也指忧虑,如《资治通鉴》:“将军勿虑”。
虑也指审察,讯察,如《唐书·百官志》:“大理寺掌折狱详刑,凡罪系者五日一虑。”
虑也指思想;意念,如诸葛亮《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又如“殚精竭虑”。
虑也指用绳结缀,如《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於江湖。”

忧:音yòu,《说文解字》解释为“不动也。”段玉裁解释为“心动也。”如《诗-商颂》曰:“布政忧忧。”
后由于忧字极少被用,所以被用作懮(yōu)的简化字,懮从心从憂,憂从夊(suī),声㥑(yōu),“夊”是缓缓行走的样子。
“㥑”实为“忧(yōu)”古字,是个会意字,从心,从页,最早见于金文,在战国文字中较常见。
古人以为心是主管思想的器官;“页”本像人首脸面之形;此字从心中忧愁反映在脸面上会意。 字义为忧愁。如《书·洪范》:“六极,三曰忧。”
忧也指疾,如《礼·曲礼》:“某有负薪之忧。”
忧也有辱的意思。如《易·系辞》:“小人道忧也。”
居丧曰忧。如《书·说命》:“王宅忧。”又如“丁忧”。
忧也通妖。如《三略》:“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人因为没有长远的考虑,才会有眼前的忧患。”
本章有着永恒的价值,已经被后人当作成语来使用。它提醒人们看问题应从长远着眼,人能谋虑深远,思考成熟,就会办事周详,及时预防流弊,也就能让忧患之事不得接近。
关于本文的解读,传统的观点认为,该句的前后之间是假设关系,也就是说: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那么就会有眼前的忧患。
比如,朱熹引苏氏(苏东坡)注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
既然是长远的打算,怎么这么快,就会有忧患出现在眼前呢?所以,这样解读应该不是孔子的原义。

本文的前后之间应该是因果关系,意为:人因为没有长远的考虑,才会有眼前的忧患。这就给我们一个教训:
一,事前没有“远虑”,就没有大的想法,没有大的格局,就不能行稳致远。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办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做到计划先行。
做任何事情,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如果在做之前做好了计划,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如果事先不做好计划,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
二,成功后没有“远虑”,就会“器小易盈”,裹足不前,不能向远大处发展,甚至走向反面。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之所以考虑长远,除了在目标,还因为未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能因为眼前的太平,就以为万事大吉,而要想着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尽可能做好预防的工作。

《易经·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在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会出现灭亡的可能,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会出现的祸乱。所以,居安思危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荀子·仲尼》:“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qiàn),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意为:聪明人做事,圆满时考虑不足,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多方面做好准备,仍然怕遭到祸害,这样即使办了很多事情也不会失误。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眼前的形势再好,都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就是说过日子要看眼前,还兼顾长远,这样才能过好日子。

齐国为何不战而亡?
公元前221年,随着山东六国最后一个国家的灭亡,春秋战国时期算是正式画上了句号。大秦铁骑一路横扫,虽然在统一进程中,山东六国为了生存都做了强烈的垂死挣扎,但是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比如魏国就多次组织合纵,只不过到最后魏国都城大梁被秦人施行水攻,到最后算是彻底撑不住了。
赵国虽然主体被灭了,但是仍有公子嘉率领赵国遗民组织力量继续抵抗秦国;楚国也是发出了最后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绝世悲歌;即便是弱小的燕国,都组织了一场名为“荆轲刺秦”的刺杀行动;
虽然这些到最后都失败了,但是足以证明山东六国之人还是十分有志气的,只不过这些人还不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齐国是绝对可以算的上是历史悠久的的国家,据相关史料记载齐国是“春秋五霸”最没有争议的两位君主之一。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算的上是强国,在经过齐宣王的邹忌变法强国之后,到齐愍王手中达到巅峰,而且齐国人民风彪悍,好勇爱斗,但是到了最后只剩下齐国的时候。齐国四十万士兵却都选择了卸甲,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外交僵硬。由于齐国在外交上的错误,导致燕国要复仇,秦国要弱齐,韩魏赵因为齐国未兑现攻秦后的承诺恨齐,楚国想要拿回淮泗之地。
于是公元前284年,便在燕国的主要推动下,在名将乐毅的统领下,形成了五国伐齐,并一战将齐国打的只剩两座城池,齐愍王田地被楚将淖(zhuō)齿剥皮抽筋,落到战国死得最惨君主称号的田地。

虽然到最后因为某些因素,田单复国,但是这个时候的齐国明显已经不是当时与秦国并称“东帝”与“西帝”的那个齐国了,换句话说就是齐国的国力不行了。
这一点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一国对抗山东其他五国的时候可以看出来,虽然齐国与秦国有着经济往来,但这些都是客观因素。山东五国在秦国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齐国选择的是不与山东这五国站在一个地方,选择却是中立。
20年后爆发的长平之战,因齐国憎恨五国,不愿援赵。而且之后的合纵齐国均不参加,秦国在偷笑。
齐国这样的地位如果落到山东其他五国的手里,成为了他们的帮手是秦国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秦国也就默许了齐国的中立国的身份。
秦国与这山东五国之间的矛盾纠纷使得齐国在之后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在遭遇过一次战争,齐国就这样一直待在了安逸的环境里呆惯了。

其实早在当初秦国开始发动灭国之战的时候齐国就应该想到自己与其他山东五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个时候的齐国就应该放弃自己曾经的中立地位。
然而齐国依然是我行我素,直到最后秦军来到了眼前才反应过来,但是这个时候早已经是为时已晚。
第二,主昏臣奸。其实,当时的齐国君主齐王建是一位极其没有主意的人,自己早早地就登上了齐国的王位,但是朝政大权却不在自己的手里。完全由自己的妈妈把控着。
自己的妈妈死后,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的舅舅后胜。然而这位舅舅平时也只知道捞钱,人品也极其的坏。所以早在秦国发动统一战争的时候,秦王政就已经命人舍尽钱财将这个人拿下。
到最后基本上就是秦国说什么这位就做什么,齐国的朝廷基本成为了秦国的分部,致使齐国到最后都是处于不抵抗状态。秦国兵临城下,以齐王建舅舅后胜为首的这帮人便劝齐王前去朝拜秦王。

齐国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齐国了,齐国在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漫长的和平岁月,早已经不知道怎样维护一个国家的主权靠的是什么了。
新生代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打仗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当兵那响钱补贴家用。齐国骨子里的尚武精神早已经消失殆尽了,别说是四十余万齐军,即便是上百万的齐军也是无济于事!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齐王建在位40多年,从来不做长远打算,最后被秦王政安置在太行山南麓共地,不给他供给食物,最终活活饿死。
网友评论